近期,昆山高新区美丰路星夜市、生田路夜市、晨丰路夜市以及枫景苑广场夜市等4个规模化疏导点投入运营。这些地方的夜市摊生意火爆,成为市民夜间休闲消费的热门打卡地。

流动摊点既涉及市容秩序维护,又关乎民生保障,一直是城市治理的难点。如何在维护城市秩序和保障民生需求间找到平衡点?昆山高新区以“疏堵结合、引摊入市、服务为先、系统治理”的治理良方,让城市“烟火气”更具“文明味”。
入夜时分,美丰路星夜市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香气扑鼻的烤串、琳琅满目的饮品……在灯光的映衬下,夜市的“烟火气”显得更加浓郁。“有吃的、有玩的,价格实惠,来逛逛都挺好的。环境比之前好多了。”市民黄女士说。
黄女士口中所说的“之前”,指的是由流动摊位自发聚集形成的小吃街。高峰时,美丰路周边的流动摊位大量聚集,周边环境也长期被油烟、拥堵和垃圾所困扰。“对我们来说,直接取缔是最简单的选择。”昆山高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王征坦言,“但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我们发现每个摊点都关系着一个家庭的生存。一旦取缔,他们的生活将面临困难。”
在广泛征询了摊主、市民和周边单位的意见后,昆山高新区决定,由昆高新集团将距离美丰路南星渎商业中心旁的一块闲置空地,改造为新的“星夜市”,采用集装箱造型,引进118家商户。为此,昆高新集团精心组织、加班加点,奋战一个月,完成夜市硬件等相关建设,并制定了管理细则。
“星夜市”投入运营后,统一的餐车整齐排列,设施一应俱全,再也看不到昔日“打游击”的乱象。令人暖心的是,昆高新集团还将摊位优先提供给低保户、下岗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并免除前期租金,鼓励流动摊点入驻,同时还通过公平抽签的分配方式,让符合条件的摊贩都能获得平等的经营机会。

目前,各夜市经营状况良好,摊主生意火爆,美食供不应求,为昆山“夜经济”增添了新活力。今年国庆长假期间,美丰路“星夜市”总客流量突破4万人次,经营户实现营收10万元,人均日收入约1000元,比整治前增长2倍多。
“现在有了固定摊位,生意更稳定了,可以踏踏实实做生意了!”一位入驻“星夜市”的经营主笑着说。昆山高新区规范化夜市在改善经营秩序的同时,也赢得了周边市民的认可。居民张先生深有体会:“现在楼下路好走多了,住的地方、路边都干净了不少。”他说,现在偶尔想买点小吃,去“星夜市”逛一圈就能实现。
昆山高新区在各夜市投入运营后,以筑牢运营秩序与群众安全防线为核心,一方面联动公安、城管、卫健、市场监管、环卫等部门,协同夜市管理方开展日常管理;另一方面多次组织摊贩代表座谈,倾听经营难题、解读法规政策,通过制定疏导点管理细则、设置责任公示栏、签订规范经营承诺书等,全面加强摊主自我管理意识和责任约束。同时,各部门还立足职能为摊贩保驾护航,卫健部门开展食品安全培训、市场监管部门指导摊贩规范经营、交警部门维护周边秩序,以专业协作的管理与暖心细致的服务,为夜市有序运营和摊贩安心经营提供多重保障。
昆山高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和昆高新集团专门组织队伍,做好现场服务工作。“现在我们就是这些经营者的‘服务员’,把经营环境维护好。”王征说,经营者们没了后顾之忧,夜市的秩序和人气自然就上来了,这是个互相理解、互相成就的事。曾经让人头疼的占道经营、环境卫生等问题如今得到有效解决。
更可喜的是,随着管理水平的提升,居民相关投诉显著减少,执法效率也大幅提升,真正实现了摊贩安心经营、居民放心消费、管理高效有序的“三赢”局面。“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优化管理模式,将短期整治与长期发展相结合,让夜市‘颜值’更高、服务‘温度’更足,力争将其打造成规范化、可推广的夜市经济示范点。”王征表示。
记者手记
摊贩们从“街头游击”转为“夜市安家”,不仅彻底告别了往日提心吊胆经营的日子,更让整个经营生态悄然焕新。
给流动商贩一个安稳的经营空间,看似是解决占道经营的“面子”问题,实则是搭建起一座连接民生需求的服务桥梁。昆山高新区正以这样的务实举措,不仅让夜市顺利“建起来”,更通过持续发力实现“管得好”“服务优”,让一个个充满烟火气与生机的小市场,真正成为城市里一道道亮眼又暖心的民生风景线。
责任编审 | 李传玉 冯涛
融媒体记者 | 吕科
供图 | 吕科
责任编辑 | 王一旭

收藏
点赞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