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意义是什么?
是一座城,从小县城“长成”大城市模样;
是一个老朋友,远行,却始终心不远。
18年前,资深海外媒体人蒋丰与昆山初识,参与主编《昆山台商》杂志,见证台胞台企在昆山创业扎根,亲历昆山对外开放的早期耕耘。此后虽远赴日本,但他始终以“老朋友”的目光,关注观察着昆山的每一步发展、每一次脉动。
18年后,蒋丰以《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总编辑的身份重回昆山,实地感受昆山在产业能级、城市气质与融合生态上的深刻变迁。再见“老朋友”,他欣然接受《昆山日报》记者专访,分享跨越十八载的观察与思考——
从单一到多元
“昆山气质”国际化
重回昆山,变与不变,蒋丰感慨颇多。
“这座城市不一样了!”18年前,昆山曾是他笔下“台商最集中的地方”。如今,外资企业多元布局,“国际咖都”氛围弥漫街巷,现代新貌跃然眼前,浓墨重彩的“台商之地”,焕发出“清新且有温度的国际特色”。
在蒋丰眼中,这种变化意味着昆山的对外开放迈向了更加综合、全方位的国际化道路。此次实地探访让他十分欣慰,昆山的产业根基依然坚实,台企深耕发展,还在加码研发,新的外资企业不断融入,产业链更具活力,昆山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成为全球企业投资青睐的热土。
“昆山在追求发展的进程中,展现出难能可贵的定力与远见。”他的话语里满是对昆山的赞赏,18年前已具雏形的城区格局,在城市有机更新中愈发成熟,“制造之地”标签正被“多元共生、产城融合”的国际化气质所取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产业和文化交融之地。
突围与扎根
“昆山魅力”不止一面
连续21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昆山的魅力何在?在蒋丰看来,答案藏在“经济向上突围”与“文化向下扎根”的“双向奔赴”里——既以务实的营商环境让企业“能发财、留得住”,又以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城市“有温度、有灵魂”,成就了昆山的独特吸引力。
昆山始终知道企业最想要的是什么。在密集走访多家外资企业后,蒋丰观察到,作为县域经济体,昆山的产业配套、政策响应已经超越不少省会城市,更可贵的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昆山的产业发展依然表现出极强的韧劲和活力——
招引头部企业受限,就另辟蹊径转招供应链企业,实现“以大带小”的集群发展;外部环境波动,就着力稳定营商环境,让企业坚定直呼“要在这里加码研发”。“外企很务实,哪里能盈利、能创新,就会扎根哪里,有这样的好生态,昆山根本不愁吸引力。”蒋丰说。
产业之外,昆山文化魅力同样令人瞩目。重游亭林园,蒋丰对这里的变迁十分感慨:当年只有顾炎武雕像的园林中,如今纪念馆设施完善,展陈丰富。更重要的是,昆山将顾炎武精神内核从历史语境中提炼升华,融于城市文化血脉之中,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内涵更充足,底蕴更丰厚。
不仅如此,取消亭林园门票推动文化资源全民共享,推进玉山历史文化片区规划深化城市人文内涵,昆山对本土文化的系统性建构与创新性发展,让蒋丰由衷感慨:“能清晰地感受到,这座城市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厚重之地’。”
开放且包容
“昆山故事”登高声远
此次重返昆山,蒋丰欣喜地看到,昆山正跳出“县域思维”,主动置身全球坐标中谋划未来。在他看来,这份“跳出昆山看昆山”的格局,意味着昆山的对外开放之路,注定越走越宽,也注定将有更大的作为。
而作为资深海外媒体人,蒋丰指出,昆山需要更自信地亮出国际化底色,释放吸引企业近悦远来的原始驱动力,将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滋养创新的政策阳光、完备高效的产业生态等核心优势,清晰生动地传递出去。《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也将持续赋能昆山,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现昆山的优势与潜力、创新与活力,为昆山更好融入国际舞台、扩大海外影响力注入强劲动能。
展望未来,蒋丰期待一个更加“国际范”的昆山,让世界从这里读懂开放、包容与创新的中国故事。而他这位“老朋友”,也将一如既往地见证并记录昆山每一步的崭新跨越,把更多鲜活的昆山故事讲给世界听。
责任编审 | 孙亚美 陆乐
融媒体记者 | 杨新月
融媒体编辑 | 朱敬哲

            收藏
          
            点赞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