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增融”,下沉“扩容”
以主流声音作为“顶流推送”
让人间烟火成为“流量密码”
把“正能量”澎湃成“大流量”
在“咖都”用心“研磨”精彩人生
苏报融媒记者 金子华 占长孙 昆山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阮欣悦 朱晓磊/摄制
((( 市县联动 融在一线)))
2025年5月21日《昆山日报》A02版
2025年5月21日《苏州日报》A04版
5月18日,2025昆山国际咖啡产业博览会落幕。三天的展会,17个全球生豆主产区、10大国际展团、500余家参展商,让昆山这座“国际咖啡产业之都”再次站到全球聚光灯下。
从一粒生豆,到一杯咖啡的全产业链崛起,体现的是昆山的开放姿态和创新基因。这里不仅拥有全国60%的咖啡生豆进口量和烘焙量,更孕育了500余家风格各异的咖啡馆。在昆山的大街小巷,每一杯咖啡背后都凝聚着创业者的匠心与城市的温度,编织出一张香气馥郁的网。 连日来,记者实地探访昆山四位咖啡店主的故事,提供观察昆山城市发展的活力符号与产业创新的另一个切口。他们用心“研磨”出精彩人生,恰似四杯风味迥异的咖啡,共同调制出昆山咖啡产业的多元生态与人文底色。
马俊侠:老城区的咖啡产业链“造梦者”
“群青”,由一群有梦想的青年经营。推门而入的瞬间,现烘的咖啡豆让空气里弥漫着坚果与焦糖交织的香气,店内环境简约清新,透过大大的落地窗,可领略昆山老城区的四季风光。
2019年,群青咖啡主理人马俊侠因兴趣爱好踏入咖啡烘焙领域,陆续结识一群群有咖啡梦想的青年,咖啡工作室从原先几个人,扩展到60多人,成为昆山本土系统化做得最好的咖啡品牌。群青咖啡还自建烘焙工厂,为昆山100多家、全国1000多家中小型咖啡店提供咖啡豆和咖啡顾问服务。
在群青咖啡店,一群学员正参加培训。 昆山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阮欣悦/摄
“我从小生活在昆山老城区,对这一片有着特殊的感情。”马俊侠的3家门店都选址在老城区。这几年,这一片区的咖啡店数量成倍增长,风格也越来越多元,烟火气十足。
谈到开咖啡店的初衷,他说,希望咖啡能更好地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让昆山的咖啡爱好者拥有一个友好交流平台,也为需要咖啡知识和技术的人提供更定制化的服务。采访当天,一批学员正在练习拉花、注水、打奶。
马俊侠说,目前,群青咖啡已培训了一百多名学员,很多都自己开了咖啡店,或从事咖啡相关行业。“我们可以根据学员对咖啡知识的需求程度,个性化定制课程,希望大家在这里学完回去后都能学以致用。”
从咖啡烘焙、技能培训、生豆售卖到门店经营、面包烘焙等,群青咖啡不断形成规模和系统化的“咖啡+”产业链,调制出独一无二的“昆山风味”。
徐雷:多品牌矩阵下的“咖啡连接力”
在昆山,喜欢喝咖啡的人都听说过最早的网红咖啡店之一——“yep咖啡”。招牌的冰博克咖啡、自研配方的椰香拿铁、创意美味的阿芙佳朵,吸引了众多昆山咖啡爱好者的味蕾。
主理人徐雷是一位热爱咖啡文化的咖啡师,他坚信“咖啡的本质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媒介”。几年间,徐雷与合伙人还创立了“山前咖啡”和“TH3咖啡”,11家门店遍布昆山。三个品牌定位不同,面向不一样的咖啡受众,每一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咖啡口味和体验氛围。
“山前咖啡”内景。昆山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阮欣悦/摄
在位于亭林路上的“山前咖啡”店门口,外卖小哥排队进门取餐,店内接单的“叮叮”声接连响起,店员们忙碌又娴熟地制作着一杯杯咖啡。在平价咖啡的激烈角逐下,为了保证品质,店内坚持选用精品豆和品牌鲜奶,主理人也将自己对咖啡的独特见解融入口味之中,赢得众多顾客的喜爱。
“咖啡店不该只是打卡点,更应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徐雷认为,好喝的口感、优惠的价格,是留住消费者的最好理由。
在“咖都”昆山,一杯咖啡不仅是味觉享受,更是一场与城市交融的品质生活体验。谈及未来,徐雷说:“我们今年准备新开4至5家门店,还计划向周边城市和地区拓展,将健康的理念、优质的原料,带给更多热爱咖啡的人。”
周晓谷:“手艺人”的“有限循环”生活哲学
清晨的花桥春天大道,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有限循环咖啡馆的烘焙工作室,周晓谷正俯身查看烘焙机温度曲线。深褐色的巴拿马瑰夏生豆在金属滚筒中翻滚,爆裂声如细密鼓点,空气中浮动着焦糖与茉莉花的香气。
“这批豆子要精确到198℃下豆,差1度都会影响花果香的层次。”这位30多岁的店主喜欢别人叫他“小谷”,身上有着双重文化烙印——父亲是闯荡上海滩的温州电器商,母亲曾是一名“每天不喝咖啡就睡不着觉”的咖啡馆服务员,父母相识于咖啡馆。5岁时偷吃雀巢咖啡粉的“苦涩记忆”,20多岁在淘宝店研发芝士酱料的经历,也在无声中浇灌了他与咖啡的缘分。
周晓谷在给客人冲泡咖啡。 苏报融媒记者 占长孙/摄
2020年,由于城市封闭管控措施导致电商物流切断,小谷和女友经营的淘宝店面临大量原料临期的无奈,由此也激发了他开一家自烘焙咖啡馆,从原料端转到销售终端的想法。
“虽然最后很多原料还是埋掉了,但这正式成为我们咖啡创业的起点。”小谷说,昆山是一座充满活力的青年之城,尤其是咖啡产业集聚、配套服务完善,是一片适合“咖梦”成长的土壤。
小谷和女友搬到了花桥,在小区附近一个还未完全启用的商业街租了60平方米的店铺,以每平方米1万元的投入,建起了自己的“咖天地”,成为一名咖啡“手艺人”。
“我们有20多款豆子,每周烘焙量约20公斤。与其说‘自烘焙’是生意经,不如说是我们的个性。”小谷从一个麻袋中捧出刚采购回来的生豆,从台面上摆放的数台磨豆机中选出最适合的一款。
在有限循环咖啡店的前台,摆放着一张小谷女友在越南一咖啡豆种植园选购的照片,几乎每年,他们都要去不同的国家。“我们店的咖啡味道跟别家肯定是不一样的,至于说好不好喝,那就要看不同人的品味了。”小谷幽默地说。
在咖啡店吧台显眼位置,周晓谷女友在越南选购咖啡豆的照片引人注目。苏报融媒记者 占长孙/摄
越来越多沪昆双城生活的年轻人涌入咖啡馆,小谷正研发“有限循环2.0”计划:用咖啡机包装盒设计成物品柜柜面,将废旧麻袋改造成展示架,并设计制作打火机、冰箱贴、吉他拨片等各种文创小礼品。“精品咖啡的循环,不该止于舌尖。”他说。
王皖:社区咖啡里的“慢生意”与“暖经济”
5月19日上午,昆山青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室弥漫着浓郁的咖啡豆香气。30余位全职妈妈围坐在操作台旁,目光聚焦于王皖手中的拉花缸——她手腕轻转,奶泡如丝绸般注入浓缩咖啡,一朵白色“郁金香”在杯口绽开。
“咖啡是饮品,也是艺术,在家也能玩出花样。”作为山丘咖啡主理人,这已是王皖第5次受邀参与社区公益咖啡课,不仅自带咖啡制作设备,而且自带牛乳和咖啡豆。其中,不少学员也是她店里的熟客。
咖啡店老板不守店,却跑来社区“开秀场”,看似不务正业的背后,是山丘咖啡的独特经营理念——背靠社区、扎根社区,在与社区深度捆绑中,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
社区居民前来买咖啡。苏报融媒记者 占长孙/摄
2009年,这位在昆山电子厂“打过螺丝”、在餐饮店当过服务员的安徽姑娘,在人生一度迷茫之际,偶然接触咖啡师职业,以咖啡学徒的身份,在咖啡馆吧台一干就是8年。2019年,技术日益精进的她发现了“治愈感”与生存技能的平衡点:手握咖啡杯的人,总能短暂地从疲惫中抽离。在一番郑重思考后,她鼓起勇气押上全部积蓄10多万元,在青阳社区附近盘下了一间23平方米的小店。
“我只想着把咖啡本身做好,我也坚信我有这个能力。”王皖说。也正是这份纯粹,成就了山丘咖啡的口碑。
“开店容易守店难,但客人的空杯就是最好的鼓励。”王皖翻出手机里保存的顾客留言,一条条都是声声道谢。如今,店内日均出杯量达300杯,一些顾客已经成了她的老友。山丘咖啡也逐渐成为社区居民独特的社交和休闲点:妈妈们在此交流育儿经,退休老人习惯点杯澳白看报,甚至有搬走的居民专门来体验“像朋友一样被记住口味”的服务。
今年4月底,王皖投资30多万元,新开了一家30平方米的分店,配置了顶尖的咖啡萃取设备。“咖啡不是必需品,但好品质能让人记住温度。”王皖说,社区咖啡店的核心竞争力远不止于产品,她还积极参与各类社区义卖活动,将收益捐赠给社区困难家庭。
“比起商业区的快节奏,我更享受这种‘慢生意’——在守店中学会等待,等一杯咖啡的温度变成人与人之间的温度。”此刻,咖啡机的蒸汽声与谈笑声交织,社区生活的肌理在杯盏中悄然舒展。
昆山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 史赛 王超 阮欣悦 朱晓磊
苏报融媒记者 | 朱新国 占长孙 周函 金子华
责任编辑 | 朱敬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