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风采】市第一人民医院博士后工作站主任、神经外科医疗组长石磊:用妙术仁心守护患者健康
研究生毕业后,他带着“谦虚谨慎、心怀大爱、治病救人”的梦想进入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工作。13年如一日,他坚守在临床一线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和同事们一起,用仁心妙术与病魔搏斗。他就是市第一人民医院博士后工作站主任、神经外科医疗组组长石磊。在石磊带领下,市第一人民医院创建了神经胶质瘤研究团队,开展神经胶质瘤的临床治疗与基础研究,2015年成功开展了昆山第一例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手术。
扛起担当 救死扶伤
2009年,刚毕业回到家乡昆山的石磊,满怀抱负决心成为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专家。刚进入市一院神经外科工作,他就碰到了这样一个病例。
医院神经外科接收了一名不幸意外坠楼致重型颅脑损伤的女青年,虽然进行了急诊开颅手术,但是想要恢复如初难上加难。刚参加工作的石磊,一边仔细观察病人病情的变化,琢磨最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一边鼓励病人丈夫要坚强。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术后1个月,病人奇迹般地从深度昏迷中醒了过来。术后3个月,病人可以在丈夫的搀扶下行走。“当时,大家都留下了激动的泪水,这种恢复速度令人惊讶。”石磊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
“对病人的疾苦,他都能感同身受。”这是市一院神经外科护士长侯建红对石磊的印象。在市一院神经外科,石磊经常会碰到一些家境困难的病人,为了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他会尽最大努力用最经济有效的药物;同时加以更加精细的治疗,让患者早日康复。
潜心科研 收获硕果
知行合一,付出带来收获。刚进入市一院神经外科不久,石磊就选入了5年制青年医师规范化建设培养计划。“他非常热爱学习,一边积累丰富的临床知识,一边坚持喜爱的科研工作。”市一院神经外科主任张曙光说。
工作中,无论白天黑夜还是酷暑严寒,石磊始终保持着一贯的工作热情。他把医院当成了家,只要病人有需要,他随叫随到。石磊告诉记者,“120值班和备班多,急诊需要手术抢救的病人多,有时一天连续多台手术,一干就是24小时,累了就在值班室休息一下,第二天再开展查房、实验等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石磊收获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工作以来,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9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项、省级科研项目2项,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苏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不仅为市一院实现了SCI论文零的突破,还填补了医院科研课题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上的空白。
悬壶济世 一心为民
手术灯下,石磊身体前倾,一丝不苟地为患者做手术。手术室内,监护仪器发出的各种提示音,对石磊来说,是一份希望与信心,因为这些声音代表着病人生命体征一切正常。三个小时后,石磊走出手术室,长出一口气。“手术达到预期效果,等下我去病房再看一下病人,今晚我值班,咱们再谈一下病人的后期治疗方案。”石磊对患者家属说。这个场景,是石磊日常工作的缩影。
2015年,市一院接收了一名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如果以传统手段治疗,不仅会导致患者头部创面大,而且治疗费用也很高。石磊在详细了解病人情况后,提出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团队经过多方协调并对患者情况仔细研究后,制定了手术方案。最终,石磊主刀成功开展了昆山首例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手术。“这个手术只需在患者颅骨上开一个3cm的小洞吸除血肿,且无需二次手术,比传统去大骨瓣手术治疗费用节省7-8万元,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石磊说,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手术技术难度非常高,是个技术活,需要一定的经验和复杂的测量以及精准的计算。
凭着精湛的医术、强烈的责任心,石磊成为昆山市首个开展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的治疗者、江苏省首个开展PRP用于创面损伤修复的治疗者,还通过合成完全自主产权新药DMC-BH,有效通过血脑屏障,实现抗颅内恶性肿瘤的目标。从事神经外科疾病诊治工作13年来,石磊正一步一个脚印实现自己的理想:“我要向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院士一样,当一名人民的好医生。”
“责任”虽然只是简简单单两个字,却字字千钧,它源自内心,源自初衷,表现为坚守和行动。正是凭借这一份坚守和行动,石磊和他的同事们一直奋战在医疗战线最前沿。“因为信任,患者把自己托付给了我,那一刻我深感责任重大。患者能康复回家,就是我最开心、最喜悦、最自豪的事,也是我作为医生的职责。”石磊说。
融媒体记者 | 任众
责任编辑 | 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99231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