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风采】苏州市医德医风标兵、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李翀:“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
他是一名骨科医生,致力于骨质疏松的规范化治疗,因精湛医术和真挚服务受到无数骨伤骨病患者点赞;他是一名援疆志愿者,跨越万里开创医疗援疆新局面;他是一名医院管理者,“医教研”一肩挑,劈波斩浪砥砺前行……他就是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李翀,曾获江苏省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个人记大功奖励、“援疆干部人才”记功奖励、苏州市“医德医风标兵”等荣誉。
把电话号码留给患者
最长随访时间达16年
“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这是李翀的座右铭。从医多年,李翀始终坚持患者至上,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每一位患者,让每一次诊疗都充满温度。作为一名骨科医生,李翀很早就开始关注骨质疏松症人群。“一声咳嗽都有可能导致骨折。”李翀说,为了给患者提出最佳治疗方案,他经常反复评估患者全身状况与局部骨折状况,权衡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利弊。
“有问题随时打电话联系我。”在看诊中,李翀有个习惯,就是主动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患者,后来干脆直接加微信,线上发医嘱。他一有空还总是学习昆山的“吴侬软语”,为的就是与定期随访的当地患者无障碍交流。在他的手机里,患者出院后随访时间最长达16年。
做有温度的医生,给患者带去生活的尊严。在李翀看来,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而言,防大于治,而预防非一朝一夕或一蹴而就。他以骨质疏松性骨折为预警节点,围绕“如何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的处理”两个主题开展工作。同时,积极推进医院加入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成为全国五家骨质疏松骨折联络服务组织(FLS)之一;组建骨质疏松病友会,提高患者自我效能管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治疗与康复的目的。李翀还带领团队研制出5项骨质疏松相关专利,干预患者生活方式和疾病认识程度,提高骨质疏松患者服药依从性和随访率。
行军床搬进办公室
诊疗本记录万里援疆情
“阿图什是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地方,一代代阿图什人坚守边疆、攻坚克难,令人尊敬。守护他们的健康,呵护他们的心灵,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昆山市第三批对口支援新疆阿图什市医疗组领队,李翀带着昆山的重托,跨越万里给边疆地区带去精湛的医术和先进的理念,用爱拉近昆阿两地的距离。
初到阿图什,正值新院建设启动之际,李翀每天早出晚归,甚至将行军床直接搬进办公室。“能让阿图什百姓尽早用上新医院,不管多辛苦都是值得的。”李翀说。李翀带领医疗组沉下心来深入一线“问诊”,为医院发展“把脉”,鼓励员工勇争上游,用好绩效考核“指挥棒”,带领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多次组织医院各层面的行政管理人员和基层医务人员召开座谈会、恳谈会,全院医务人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作风取得显著变化。
“每勾掉一个,就像打赢了一场仗!”李翀还把阿图什市医院发展中遇到的一个个问题记在笔记本上,改掉一个就在本上勾去一个。李翀提出“因地制宜、精准援建”工作思路,积极创新适宜医疗技术,让医院发展迈入快车道;推动昆阿两地远程影像会诊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当地百姓通过互联网就可以享受来自昆山的优质医疗服务,大大提升了受援医院服务能力,开创了医疗援疆的新局面。
“医教研”并驾齐驱
贡献昆山医学力量
李翀认为新时代的临床医生,应是“医教研”并驾齐驱的。医生的职责不仅在于治病,还要推动科普知识的发展,向广大群众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宣传科学防病治病的常识。看诊之余,李翀时常撰写科普文章,并在线上为患者答疑,他还通过朋友圈等分享普及健康知识。
在医院管理中,李翀始终怀着感恩之心,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扛起了医院三甲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在专科建设中,李翀积极推进人才多层次、有重点培养方式,建立17支科研创新团队,推动临床专科的发展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利用“优势学科带动普通学科”模式,深度挖掘临床优势学科,开展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鼓励多学科交叉协调发展,整合优势资源,带动普通专科发展。
在人才培养中,李翀把思想建设放主要位置,成立江苏省高校附属医院首个思政人文教研室,加强人文教育的政治导向和思想教育的人文底蕴,努力实现医疗专业与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培养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医务工作者。在医教研建设中,高质量建成已有5万人群入库的生物样本库,发挥大数据优势,积极创新“院院”“院校”“院所”合作模式,充分利用医学院校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共享科研资源,促进医疗、科研和教学水平的全面发展。
无论是作为一名骨科医生,或是一名援疆志愿者,还是一名医院管理者,李翀始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人民满腔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从平凡而琐碎的工作中,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
融媒体记者 | 翟玉标
责任编辑 | 刘文琦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92751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