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风采】华东农业科技中心(苏州)长三角智慧农业研究院院长、苏州中农数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史云:为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

03月23日 16:41

“用辛勤汗水浇灌万顷良田,让智慧双手捧出五谷丰登。”这是史云的工作格言。一直以来,在科研产业化的道路上,史云坚守科技兴农一线,全力发挥聪明才干,诚心诚意当好农民群众富民增收的“及时雨”“急先锋”。


2021年1月,史云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资划所授权,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与苏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华东农业科技中心(苏州)框架下组建长三角智慧农业研究院,同时创立研究院配套企业苏州中农数智科技有限公司,聚焦智慧农业产业需求,集聚中国农业学院优势科技力量,为昆山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贡献力量。


扎根一线

探索农业智能化新路径

史云,东京大学博士、东京大学助理教授,长期从事智慧农业核心技术研究、装备研发及产业化推广工作。2013年底,史云带着一腔爱国热血回国。回国后,史云在国家智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体系下,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原则,组建智慧农业创新联合体,目前已建立由10名科研人员组成的核心技术团队。


“利用自己掌握领先的遥感技术和学习到的国外先进农业技术,积极投身探索大数据时代下的农业信息化和智能化之路。”史云不断告诫自己,不仅要在科学研究上取得成果,还要积极探索农业大数据系统应用的科技转化之路。创业期间,他和团队长期扎根一线,放弃了无数个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工作中,史云围绕我国智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数据获取要素不全、精度不高、装备研发滞后、应用场景匮乏等关键问题,突破了高效农业大数据管理算法、智能分析预测模型、涉农数据服务机制等关键技术,初步形成了天空地一体化的农业农村大数据产品体系,为智慧农业农村发展搭建了坚实的数字化底座。


试点改革

打造宅基地管理新样板

围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史云带领团队探索运用新科技、新技术推进宅基地基础信息预调查工作,全面摸清农民宅基地底数,着力构建“1+8”宅基地信息化监管系统,走出一条新时代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昆山样板”。


统一标准、统一编码、统一校对、统一入库、统一出图……史云和团队构建了宅基地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包含宅基地权利人、地类、四至方位、宗地面积、房屋建筑面积等信息在内的昆山市农村宅基地数据库,编制农村宅基地数据台账和利用现状图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宅基地一户多宅、超占面积等历史遗留问题数据分析和综合研判,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构建了“人地房”一张图展示,坚持以资规部门最新航飞正射影像图为底图,加强跨部门数据共享,将镇村布局规划、宅基地权利人、是否合作经营或出租等信息要素匹配整合,通过图层叠加方式全部展现在航飞正射影像“一张图”上,在“一张图”上全面真实反映全市宅基地全貌和现状,实现全要素线上可视化管理。


此外,史云和团队还构建了农村建房一条链办理,各区镇组建了农村宅基地和房屋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具体承担宅基地和建房联审联办职能;依托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政务服务网络环境,全程嵌入式推动农村宅基地及建房线上受理、联审、联验、申领房地一体不动产证,实现推行电子化审批。同时,通过与市不动产登记系统进行互联互通,实现了房地一体不动产证“一户申领、跨平台同步更新”,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


数字赋能

开辟农业种植新天地

史云带领企业创新开辟了无人农场,实现了信息监测立体化、农情诊断智能化、生产管理数字化、田间作业无人化四化同步目标,还将采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技术,通过对稻田和果园设施、装备、机械进行远程控制、自动控制、自主控制,完成耕种管收作业全新生产模式。“无人农场的实际应用与推广,瞄准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通过无人化、少人化、智能化作业解决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同时,也将实现农业种植的精准化、标准化、精细化、集约化、规模化和高效化,达到增产增收,保护环境的目的。”史云介绍。


近年来,史云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在大数据时代下的农业信息化和智能化之路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史云坚信,每一个梦想都应该灌溉,所有的努力都值得期许。

融媒体记者 | 阮欣悦

责任编辑 | 庄哲彦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9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