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一度】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在凡人微光中感受新时代雷锋精神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一首耳熟能详的《学习雷锋好榜样》是许多人的共同回忆。
雷锋,用他22载的短暂一生,谱写了无比壮丽的人生诗篇。忠于共产主义事业,毫不利己帮助别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在平凡岗位上发挥“螺丝钉精神”,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树起了一座令人敬仰的道德丰碑。
雷锋很平凡,“雨夜送大娘”“工地搬砖头”“缝补旧袜子”,都是生活中的琐碎之事,但这一件件不起眼的平凡小事却足以给人温暖和力量。今年是“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提出59周年,3月5日是“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让我们一起在城市里寻找“雷锋精神”的印记。
“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在很多人心中,“雷锋”是热心公益、扶贫济困、善待他人的代名词。学习雷锋,首要的就是学习他那种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精神。
▲周火生和孩子们合影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辆满载图书的三轮车,一面“义卖图书捐助希望工程”小红旗,周火生老人应该是昆山最符合“雷锋精神”的代表之一。自1993年关注希望工程,立下“要尽自己所能帮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志愿后,再到2018年完成第100次金寨行,25年时间,周老师以脚步丈量山与山的距离,奔波在昆山与安徽金寨间。
刚参与慈善事业那会,周火生老两口一个月的收入仅为400多元,为了筹集更多的善款,他起早贪黑前往上海采购图书,再拉回昆山各校义卖,平均每本书只赚几毛钱。外出进书卖书,他都自备干粮和水;每次远走金寨助学,他都购买最便宜的火车票。当年掷地有声的承诺,化作数十年如一日的行动。一张张汇款单,一张张车票,见证了老人为改变孩子命运所做的不懈努力。周火生生前累计捐赠近48万元积蓄,募得善款1200万元,谱写了一曲玉出昆冈、诚实守信的时代华章。
▲侯振康
“我就是受周火生老师的影响,才走上志愿服务道路的。虽然周老师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并没有离开,大家都会记得他为山区孩子们所做的一切,他的心愿,我们也一定会继续传承下去。”在周火生老师的追思会上,“中国好人”侯振康郑重发出承诺。
自2004年从事公益事业,侯振康18年间先后前往安徽金寨、河南商城、贵州铜仁、湖北红安等贫困地区助学65次,总行程超过10万公里,个人累计捐赠50多万元。每年参加志愿者活动超过150天,成立昆山市蔚舟志愿者服务中心,让志愿精神薪火相传。2020年抗击新冠期间,侯振康凭借几十年的裁缝手艺,亲手为抗疫一线的志愿者缝制了200多顶防护帽。
▲吴卫林和孩子们合影
同样是2004年,“中国好人”吴卫林与“希望老人”周火生结缘,开启了“助学圆梦”之旅。吴卫林第一次到安徽金寨,是带着儿子随同周火生希望工程团队一起去的。这一次金寨之行,吴卫林还以儿子的名字向当地学校捐赠了2000元。从此以后,儿子慢慢与受助的孩子们建立了亲如手足的情感。小伙伴们来昆山,他总是担当起大哥的责任,与他们同吃同住,照顾他们的生活。在他儿子眼中,父母为山区的孩子付出的爱,并不影响对他的爱,在希望工程团队里,“爱”永远不是减法而是加法。
“党旗红”辉映“志愿红”
虎年新春刚过,苏州发生疫情。其间,我市上下齐心协力、不怕辛苦,组织有序、运转高效,拧成一股绳打硬仗、扛硬活,扎紧筑牢疫情防控的坚实堡垒,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其中不容忽视的抗疫力量。
▲市委党校志愿者
一个党员就是群众中的“一面旗”,千百万共产党员的先进形象就是我们党的光辉形象。2月17日,市委组织部微信公众号“昆山先锋+”发出《致全市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和广大志愿者的倡议书》,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参与到疫情防控中。大家积极响应、迅速出动,在一轮轮核酸检测、一次次志愿服务中,尽其所能、默默奉献,让“党旗红”与“志愿红”交相辉映。
作为一名拥有18年党龄的退伍军人,亭林园办公室主任张坚第一时间报名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2月19日奔赴江浦村共青社区检测点积极开展人员疏导工作。从“橄榄绿”到“志愿红”,变换的是着装的颜色,不变的是“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的铮铮誓言。“有一份光就发一分热,作为党员,要和雷锋同志一样,关键时刻冲在前!”在他的带动下,从事护士工作的女儿也加入疫情防控队伍中。
▲市交通运输局志愿者
市委党校迅速组建“抗疫先锋”行动支部,以坚定的信念和行动,彰显“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政治自觉。在高新区跃进路社区2个核酸采样点,市委党校党员志愿者们当起安保员、录入员、宣传员维护采样点秩序,做好信息录入,提醒群众保持一米间隔,普及防疫知识、防控政策。市委党校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把初心写在行动上,把使命落在职责中,用实际行动彰显“党校姓党”的政治底色和责任担当。
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发挥沪苏昆“大交通”党建联盟优势,印发《在疫情防控一线开展“‘两在两同’建新功‘两保一强’当先锋”突击行动指导意见》,组建“党员先锋队”“党员突击队”,派出百余名党员干部奔赴高速公路查验点、国省干道检查站及水上卡口。
昆山市融媒体中心(昆山传媒集团)党委充分发挥服务群众、引导群众作用,选派60余名党员骨干奔赴各区镇区域核酸检测点,用行动点亮一盏盏“抗疫之灯”,以温暖守候人民群众。由全媒采访部组成的“抗疫报道先锋队”,利用“第一昆山”APP、微信公众号、报纸、电视、电台等载体,深入一线采编报道疫情防控新闻信息与暖心事迹。
▲市融媒体中心志愿者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那些为人民服务的人,人们亲切地称之为“雷锋”;社会风气出现问题时,人们呼唤“雷锋”。“雷锋”早已从个体,衍生为一种社会现象;从一个姓名,成为广受社会认可的道德标识。在“雷锋”两个字的感召下,无私奉献、服务人民的事迹不断涌现。
郭申晖是昆山第二中等专业学校的一名学生,他从2月8日起一直在高铁站进行防疫志愿服务,每天7点准时到服务点位,晚上11点才能到家,如果有火车晚点,到家的时间可能就是凌晨;今年62岁的邹建国是一名特殊的志愿者,多年前的一场意外,让他失去了半条腿,在社区和家人的关怀与鼓励下,邹建国装上义肢,走出家门,主动报名加入了百灵社区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社区疫情防控排查等各项志愿服务;市音乐协会会员周艺生得知苏州本轮疫情中学校被迫停课的消息,他将情感化作歌词,仅用十几分钟就完成了歌曲《苏战速决我等你》的歌词创作,以此表达对“逆行者”的礼赞。
▲《苏战速决我等你》
从周火生、侯振康、吴卫林,到广大的党员先锋,再到郭申晖、邹建国、周艺生,他们都是你我身边的普通人,不同的“模样”,相同的“精神”在传承。学雷锋不难,只要抱有一颗善良、友好、奉献、无私的心,力所能及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人人都能成为新时代的“雷锋”。
一直以来,昆山紧紧抓住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这一重大契机,聚焦“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目标任务,以健全工作机制、壮大组织力量、搭建信息平台、巩固志愿阵地、贴近民生需求等多渠道,着力深化扩展志愿服务工作,使得机制日趋完善、队伍迅速壮大、内很更加身后、阵地不断拓展,志愿服务事业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此外,我市还出台《昆山市志愿者嘉许礼遇办法》,详细规定了志愿服务信息记录、星级志愿者评定标准及流程、表彰和激励等内容,确保可落地、可操作。在《昆山日报》开设志愿服务专题专栏,重点宣传我市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和广大志愿者的鲜活经验和感人事迹。同时,联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志愿者提供63.8万保额的保险。
▲亭林社区网格长联合辖区内的爱心志愿者为社区内行动不便的老人、环卫工等提供“二月二龙抬头”剪发服务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志愿爱心,处处可为。一座城市,当乐于奉献、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等美德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准则,当善行义举、乐善好施成为大家的行为自觉,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便会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遍地开花。
统筹策划 | 史赛 陆娟
融媒体记者 | 巫晓亮 陆恒
供图 | 巫晓亮
责任编辑 | 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89210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