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作为一个重要历史转折点意义上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如同遵义会议。三中全会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长征中,我们经历了各种挫折之后召开的。三中全会“开动机器”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个“新时期的遵义会议”犹如一声春雷,震撼了中国大地。
决定命运的大讨论
▲全会照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中央及地方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列席了会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中共中央于11月10日至12月15日在位于北京西郊的京西宾馆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这个季节的北京,室外已显现初冬的寒意,但室内会议的讨论气氛却是异常热烈、活跃。
按照原来的设想,中央工作会议主要是讨论经济问题。华国锋于11月10日在中央工作会议开幕式上宣布会议的议程是:一、讨论如何进一步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尽快把农业生产搞上去;二、商定1979、1980两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安排;三、讨论李先念在国务院务虚会上的讲话。华国锋同时宣布了中央政治局的一个决定:在讨论上面这些议题之前,先讨论一个问题,就是从明年1月起,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但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下,用什么样的方针和政策来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华国锋的讲话中没有谈。
11月12日,在东北组会场,中国共产党内资深的政治家和经济专家陈云抱病发言。他勇闯禁区、旗帜鲜明,讲了6个重大的敏感问题,归根到底要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错误。陈云的发言,将党内酝酿已久、迫在眉睫必须解决的问题,尖锐地摆在了中央工作会议上。犹如一时激起千层浪,大家精神振奋,群起响应,争先恐后的发言,绝大部分人没有写稿子,放开讲意见。
会议改变了原定议程,实际上主要集中讨论的是:强烈要求解决“文化大革命”中遗留的一大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高度评价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坚决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尖锐批评了主张“两个凡是”的华国锋等人;坚决要求调整中央人事。
对与会同志的愿望和所提出的意见,中央政治局常委作了认真研究。11月25日,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全体会议。在会上华国锋代表中央政治局在会上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的群众运动,为“天安门事件”公开彻底平反;“反击右倾翻案风”是错误的,有关“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文件全部予以撤销;因所谓“二月逆流”一案受冤屈的所有同志,一律恢复名誉,受牵连和处分的,一律平反。与会者就纠正“左”的错误广泛发表意见的同时,还就工作重点转移达成共识。
中央工作会议是党内高层一次真正的民主会议,是形成全局性的拨乱反正和开创新局面的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在这次会议上都已进行了充分讨论和确立,它成功地为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悼念周总理
开辟新道路的宣言书
1978年11月5日,邓小平出访东南亚3国。14日回国后,他很快把注意力集中到中央工作会议上,逐渐成为中央工作会议会内会外的主角。11月16日他约见胡乔木,请他准备一个闭幕式上的讲话稿。随着会议进行,会议形势出乎预料地发生了变化,僵局已被打破。邓小平原来准备讲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出现了。于是,邓小平以战略家的眼光和思维,重拟提纲,并提出了整体框架的和思路,指导了一篇新讲话稿的诞生。12月13日下午4时,中央工作会议举行了闭幕式。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邓小平阐述的第一个内容是,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他说,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他强调,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阐述的第二个内容是,民主是思想解放的一个重要条件。他说,解放思想,开动脑筋,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就是真正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在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因为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民主太少。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邓小平着重讲了发扬经济民主的问题,指出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的大胆下放。
邓小平阐述的第三个内容是,处理遗留问题为的是向前看。他说,这次会议解决了一些过去遗留下来的问题,分清了一些人的功过,纠正了一批重要的冤案、假案、错案,这是解放思想的需要,目的正是为了向前看,正是为了顺利实现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针对解决历史问题中涉及到对毛泽东的评价,他强调指出,毛泽东思想永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邓小平阐述的第四个内容是,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他说,我们各方面的新情况都要研究,各方面的新问题都要解决,尤其要注意研究和解决管理方法、管理体制、经济政策这3方面的问题。在经济政策上,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苦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邓小平特别强调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
▲小岗村集体手印(左)恢复高考(右)
邓小平的这篇讲话,提纲挈领地抓住了历史转折中最根本的问题,给经历磨难的社会主义中国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对紧随中央工作会议之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转折起了关键作用,“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划时代的大决策
▲小平您好
1978年12月18日晚8时,京西宾馆第一会议室灯火通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式在这里举行。由于中央工作会议作了充分的准备,三中全会只开了五天,于12月22日胜利闭幕。12月23日晚8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全文播发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三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迅速传遍了祖国的四面八方。
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点转移。决定工作重点转移,是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决定将全党工作的着重点从1979年起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三中全会树起了改革开放的旗帜。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本上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在经济管理体制上也固守成规。全会鉴于历史的经验教训,提出要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进行认真的改革,并明确提出了搞活经济的思路。全会又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三中全会正式将改革开放作为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这具有开拓意义,这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确保工作重点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正确的组织路线。全会决定,在组织上健全党规党法,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接受和制造个人崇拜,加强集体领导。
▲复兴号
责任编辑 | 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86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