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份制造业和电力行业区域碳市场试点研究报告发布!昆山杜克大学教科研再获新成果

01月07日 15:31

2022年伊始,昆山杜克大学教科研再获新成果。该校社会科学部和环境研究中心应用经济学副教授崔静波与其研究团队完成的关于国内制造业和电力行业的区域碳市场试点研究报告,在国际权威综合性科技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该报告认为,中国区域碳交易市场试点政策对激励企业节能减排具有积极影响,为全国碳交易市场长足发展提供了学术参考。据悉,这也是首份针对国内制造业和电力行业的区域碳市场试点研究报告。

▲崔静波

该研究基于中国区域碳交易市场试点数据,通过准自然实验方法,评估了碳交易政策对企业排放与经济效益带来的影响。研究团队在我国2013-2015年区域碳排放试点政策的减排效应分析评估发现,在区域碳交易市场试点范围内的企业成功实现了碳排放总量下降16.7%、碳密度下降9.7%。


2011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全国七省市陆续开启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试点企业可在碳排放交易规定的排放总量不突破的前提下,使用这些减少的碳排放量进行企业内部以及国内外的能源交易。在区域碳交易试点政策实行的十年间,其影响力已经覆盖电力、石油化工、水泥等高能耗行业。2019年,上海试点电力热力行业、石化化工行业、钢铁行业等碳交易企业排放量分别下降8.7%、12.6%和14%。区域碳交易市场试点政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020年,中国进一步提出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2021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

“区域碳交易市场政策是中国实现‘30∙60’目标里程上十分重要的一项政策。我们的研究作为首份覆盖制造业和电力行业的报告,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有效地预测未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挑战,并提供微观数据基础和指导建议。”崔静波博士说。


研究团队成员、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与环境政策硕士项目主任张俊杰博士对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认为,“中国未来面临着经济增长与碳减排的双重挑战,气候政策需要兼顾这两大目标的微妙平衡。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一项基于市场的政策工具,既能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实现减排目标,也能激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与低碳转型。在中国区域碳市场试点中,虽然碳价与交易活跃度都比较低,但我们研究发现这一政策仍然有效促进了企业的节能降碳,同时对企业的财务绩效没有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这些实证证据给全国碳市场的建设与完善提供了有用的参考。”

▲张俊杰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碳排放量为13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4以上。作为碳排放量大国,中国为履行《巴黎协定》承诺做出的努力对全球气候行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数据还显示,中国碳排放量的增长正在逐步放缓,2018年增长幅度为1.6%。


碳交易市场不仅能够助力企业节能减排,还有助于企业探索低碳技术创新,并提高生产力。研究表明,在碳交易市场政策的影响下,企业生产力提升了29.1%。由此可见,实现节能减排与降低企业生产力之间并未有直接冲突。


 “虽然试点区域内的企业受政策影响,进行了劳动力和资本的调整,但相应地,其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进而能够持续推动经济发展。这为未来全国碳交易市场延展至更广泛的高能耗行业打下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崔静波博士说。

融媒体媒体 | 丁 燕

责任编辑 | 沈 莹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8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