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开发区:用心治理,助力城市换新颜

12月29日 21:46

拆违治乱,拆除的是“脏乱差”,拆出的是城市新面貌和发展新空间。今年以来,开发区优化组织架构,成立违法建设治理行动专班,制订实施加强违法建设治理新举措,依托“大数据+铁脚板+网格化”工作模式,建立违法建设“底册清单”,围绕“控增量、减存量、惠民生”工作目标,全面推进违法建设治理工作,共拆除各类违法建设1520多处,共计30多万平方米。三年多来,开发区累计拆违200多万平方米,为建设新城市、发展新产业、布局新赛道腾出了新空间。

严管理,在“控”上强发力

按照“全面覆盖、应排尽排、不留盲区、不漏死角”要求,开发区开展拉网式、地毯式排摸,治违专班将2010年以来的卫星图像进行比对,排查分析1600个图斑数据,做到排查见底。

今年3月,开发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人员在网格巡查中发现,兵希社区某小区一些住户破坏原有房屋结构,侵占公共面积搭建违法建设。“拆改房屋结构一方面会给业主留下安全隐患,另一方面违建占用公共通道影响了相邻业主通行、采光、通风,导致其他业主不满,易引发邻里纠纷。”一位执法人员告诉记者,针对这一情况,开发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立即开展调查,严格履行执法程序,在前期充分摸排的基础上以统一标准化、人性化措施推行“阳光拆除”,最大程度保障业主利益,拆除该小区18户正在搭建的违法建设27处、1359平方米。


控增量,是开发区拆违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开发区落实新增在建违法建设“零报告”制度,结合综合执法网格体系要求,落实网格执法人员“一日三巡”制度,形成“点对点、人对人”工作模式,第一时间锁定疑似违建。同时,用好区级和社区巡查队伍,落实物业服务企业发现报告职责,做到严管精治,坚决把在建违法建设消除在萌芽状态。

强执法,在“拆”上出重拳

位于蓬朗区域的某机械制造公司利用厂房间的过道私搭顶棚进行连接,用于生产加工和物料仓储,占用消防通道。在核实相关情况后,开发区执法人员多次走访企业,对负责人进行宣传教育,告知其违法建设存在的安全隐患和严重后果。经多次劝导,该企业负责人主动承诺将自行做好拆除工作。

开发区依法拆违减存量,重点围绕“7+2类重点治理对象”深入推进,对涉及安全隐患、堵塞消防通道、人员密集场所等违法建设重点处置,综合运用动员自拆、联合约谈、立案查处、强制拆除等手段,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拆除一起、巩固一起;引入多元治理机制,加强利用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开展违建巡查、比对和“回头看”;联合区“331机制办”对存在严重消防安全隐患的违法建设实施停电措施,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今年以来,开发区将存在较大安全生产隐患的堵塞消防通道类违法建设作为重点治理对象,现已拆除堵塞消防通道类违法建设共计218处、9万多平方米。

优环境,在“美”上做文章

位于孔巷区域的某停车场,原为未经审批临时建设的老旧彩钢厂房所在地,由于建设时间长、闲置时间久,厂房建筑及内部结构损坏严重,存在安全隐患。今年4月,开发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联动综保区管理局,对该地块违建进行集中拆除,拆除面积超1万平方米。考虑到综保区A区存在停车供需矛盾,开发区统筹谋划,改变新厂建址规划,投资280万元,将拆后地块集中改造为停车场。今年7月,新建停车场投入使用,新增机动车停车位600余个、非机动车停车棚12个,并配备集中充电装置,既解决了停车问题,也减少了因非机动车不规范充电而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

开发区把违建治理与城市规划、街区更新、环境提升等工作结合起来,协同相关部门做好拆后修复工作,因地制宜规划口袋公园、停车场等公共项目,落实“控、查、拆、美”全流程闭环,促进了拆违区域环境整体提升以及城市功能完善,实现了惠民利民的最终目标。开发区还积极开展宣传引导,深入组织“百企千户”走访等各类宣传工作,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


下一步,开发区将进一步细化违法建设治理工作,在严控新增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存量违法建设拆除,做好“回头看”工作,逐步优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质,为全力打造超一流国家级经开区提供坚实支撑。(融媒体记者 李传玉 通讯员 谢家琳)

责任编辑:刘文琦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8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