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顷碧波沁鹿城】淀山湖:一湖连沪昆,做足水文章

12月24日 18:01

河湖档案:

淀山湖又名薛淀湖,地处太湖流域东南部。该湖为浅水湖泊,总面积62平方公里,南北长30千米,东西平均宽15千米。淀山湖行政区划分属江苏省和上海市,江苏省境内分属淀山湖镇、锦溪镇和张浦镇;上海市分属青浦区金泽镇和朱家角镇。

十二月的淀山湖,静谧悠远。从湖畔纵目远望,水天一色、苍茫无际……漫步环湖大道、银杏大道、音乐广场、真爱码头等环湖“八景”,令人胸怀开阔,心旷神怡。


而这一湖碧水更是成为沟通沪昆两地的使者。淀山湖畔环湖大道向东到底,站在20多米长的马家江桥上,一只脚踩在江苏的土地,另一只脚则已迈入上海。马家江桥是近年来继锦淀公路联通青浦松泽大道后,淀山湖镇境内又一条联通青浦的道路,不仅是两地居民往来的快捷通道,更是贯通我市与上海青浦的防洪通道。


淀山湖镇以湖为名、依湖而建,湖水是小镇的灵魂与命脉。近年来,淀山湖镇积极做好“水文章”,讲好“水故事”,聚焦世界级湖区建设,主动对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虹桥商务区,立足良好的生态底色和资源禀赋,在“沪苏同城化”中找准定位、做大优势、补足短板。

互通——

湖畔“好风景”变成“好前景”

一边观赏沿途风景,一边呼吸清新空气,骑行在淀山湖环湖大道上,宛如在画中游历。今年5月,“共建世界湖区 共享美好生活”2021环淀山湖绿色骑行活动在淀山湖镇环湖大道边开启,来自长三角地区的700名骑行爱好者整装出发,在秀美的湖光景色中畅爽骑行,用速度和激情感受淀山湖畔的无限风光。


绿色骑行只是湖畔旅游众多打开方式之一。作为我市精心打造的“昆韵大道”九大精品环线之一,环湖大道全长11.8公里,沿途水光涟漪,绿色葱茏。近年来,依托环淀山湖独特的自然风光,淀山湖镇重点规划和打造了环湖“八景”。同时,为弥补“白天看景,晚上走人”的短板,淀山湖镇还以丰富的灯光形式、先进的亮化理念多层次渲染驳岸沿线,营造一条美丽的夜景观赏带。环湖大道也因此获评江苏“最美农路”自驾游线路。

为吸引人气,在首条长三角省界“断头路”——淀山湖镇锦淀公路对接上海市青浦区盈淀路正式通车后,今年2月,淀山湖镇曙光路与上海复兴路也全面贯通。而沿着环湖大道向东到底,20多米长的马家江桥也正为两地居民密切往来提供极大便利。


路通则车通,车通则人通。淀山湖镇加快行动,围绕沪昆一体化做足文章。通过举办半程马拉松、水上马拉松、徒步大会等文体活动,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人气。同时,乡村美景也吸引着上海居民前来度假养生。在距离环湖大道2公里外的六如墩自然村,58岁的蔡进根利用新翻建的农民别墅,办起了“宴江南”农家菜馆。每到周末,上海游客纷至沓来,尤其是赶上淀山湖举办大型赛事活动时,月收入会超2万元。

依托庞大的上海旅游消费人群,淀山湖镇聚焦“全域、全时、全景”,精心开发多层次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和产品,打造有创意有故事有情怀的高端民宿,构建起“一核两翼多点”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以金家庄“江南第一庄”为核心,东部乡村游线、西部环湖游线为两翼,民宿、果园、农庄为多点,打造农旅融合新名片。

互助——

共治水葫芦写好“水文章”

省市有边界,治水无盲区。12月17日,位于淀山湖千灯浦口,由昆山、青浦两地水葫芦打捞船组成的打捞队,正在这片水域开展常态化水葫芦打捞作业。近年来,沪昆两地按照世界级湖区标准,注重上下游协同,坚决不让一株水葫芦流入上海。


“流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今天还是‘上海的水葫芦’,明天可能就是昆山的。”淀山湖水利(水务)站站长王永红表示,打捞是治理水葫芦最直接、最环保的手段。淀山湖镇主动与紧邻的上海青浦区相关部门对接,探索建立水葫芦协同治理机制,实现两地打捞船跨界作业、工作人员跨省打捞、物资双向流通,从之前的“各扫门前雪”变为“共守一片湖”,彻底打赢水葫芦歼灭战。

淀山湖被视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生态绿核”,水葫芦是淀山湖镇与上海开展生态共治、推进建设世界级湖区的一个开篇。居于湖区上游的淀山湖镇与青浦区交界河道多达14条。淀山湖水利(水务)站把提升水生态作为生态对接的核心,以河湖为纽带,积极对接青浦区盈浦街道、香花桥街道、朱家角镇等水务部门,共同指定交界河道边界,协调上下游、左右岸之间对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等相关交界河湖治理诉求,开展“一湖一网”生态共建,推动形成共建共享的环湖生态圈。


而位于马家江上的那座桥,也是水葫芦的“撮合”。向南汇入淀山湖的马家江东连上海,西接淀山湖,虽然只有10多米宽,却一度成为两地居民的“天堑”。依托因治理水葫芦建立起的紧密协作机制,淀山湖镇着力与青浦区推动区域防汛防洪和交通一体化,投资160多万元新建马家江桥,打通了淀山湖镇与朱家角镇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昆山旅游度假区、淀山湖镇投资约700万元,筹建马家江生态科普基地,打造水上森林与水下森林融合样本,为开展自然生态科普教育提供户外教学基地。该项目还被纳入上海市2021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申报指南课题研究项目,将由上海环境保护有限公司、昆山市淀山湖水务有限公司等合作开展“入湖河流氮磷削减的复合功能湿地构建关键技术与示范”任务研究,共同书写更加丰富、更为精彩的“水文章”。

互融——

以水为媒共建世界级湖区

一湖碧水,连接两地。围绕淀山湖,我市提出既要做好“水文章”,也要主动讲好一体化发展的“水故事”。首当其冲的淀山湖镇更是从规划、产业、生态等多方面入手,多层次融入,让对沪产业合作走向深入。


“淀山湖镇地理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美,对科创人才具有吸引力。”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生态学终身教授、国际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百炼表示,淀山湖镇要加强生态产业发展,拉长产业链。要将提升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要坚信提升生态一定不是一味投入,而是一定会带来财富的。

淀山湖的生态成为淀山湖镇最大的优势和潜力,近年来,淀山湖镇乘着长三角一体化东风独辟“绿”径,通过“借势淀山湖,服务大虹桥;借势大虹桥,提升淀山湖”的多赢发展构想,努力将风景“变现”。其中,产业经济领域合作是融入的重点,淀山湖镇将承接大虹桥产业辐射效应,积极与青浦建立信息互通平台,将上海溢出的优质企业引进到淀山湖镇。目前,已吸引罗森博格、同日智能、研祥智谷、神州数码、金田世纪等一大批企业前来投资兴业,初步形成以智能制造、总部经济、文旅项目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


同时,淀山湖畔,一座集尚美科创展馆、路演厅、科创咖啡、众创空间及孵化器于一体的“尚美科创中心”拔地而起。淀山湖镇更将其作为对外窗口和城市客厅。持续推进“1+N”科创载体体系建设,通过优化研祥智谷文化创意产业园功能,完善“尚美科创”中心体系,打造中桐(昆山)科创中心等一批科创载体,创新运营模式,力求栽下更多“梧桐树”,引来更多“金凤凰”,把“双创”空间越办越大。

以水为媒,沪昆加快融合。淀山湖镇和上海还开展了一系列对接活动,开展文化互融,促进两地戏曲交流与发展,携手推进戏曲传承,注重传统文化挖掘,助推沪吴文化融合发展。下一步,淀山湖镇将根据自身资源需求,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在医疗、文化、体育等多方面与上海进行对接,为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增添人文相亲的“润滑剂”。


碧波万顷淀山湖,乘风破浪再启航。“站在新起点,淀山湖镇加强前瞻谋划,加快创新实践,突出富民优先,紧跟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推进步伐。”淀山湖镇党委书记钱建表示,围绕共建世界级湖区目标,淀山湖镇将做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协调区,为打造绿色生态旅游样板区贡献新力量。

亲历者说:

居民蔡振华: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土生土长的淀山湖人,一直以来,我们享受着湖水的馈赠,从鱼虾水产到自然风光,从发展农村旅游到环淀山湖区域一体化创新发展,淀山湖成就了我们淀山湖镇人幸福生活的底色。


淀山湖水利(水务)站副站长贾剑:近年来,围绕淀山湖,沪昆两地携手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的“水故事”。去年,市水务局与上海市青浦区水务局联合签订了“青昆水务一体化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展了双方的合作深度。今后,我们将开展更深层次的共建,携手推进淀山湖水环境改善、河道管理、防汛抗涝,进一步提升湖泊水环境质量。

(融媒体记者 张田  陆恒)

责任编辑:庄哲彦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79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