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开展流浪人员专项救助行动

12月17日 21:28

“这两天降温了,跟我回站里吧?”12月17日,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在街面巡查时发现一名露宿人员吉某,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上前询问并提供帮助。

经询问,吉某为了不拖累打零工的家人,常年在外流浪。面对工作人员的入站邀请,不管如何劝说吉某都表示拒绝,也不愿意回家。工作人员只得为他留下了基本生活保障物资,并留下了联系方式。“有困难打这个电话,你千万别冻着。”工作人员登记了吉某的情况,建立救助台账后,继续巡查。按照“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对不愿接受入站救助的,市救助管理站会建立工作台账,安排工作人员持续跟踪其流浪范围及身体状况,对其进行持续救助。

“像这样的场景,是民政部门对流浪人员救助中常遇的尴尬,一方面是政府本着应救尽救的原则,另一方面是有些流浪人员不愿意接受救助。”市救助管理站站长童亮说,对于生活无着的流浪人员,我市一直没有放弃过对他们的关怀和帮助。“寒潮来袭,我们会加大巡查力度,对不愿意进站的流浪人员,我们就给他们发放棉被、大衣、食品等物资。”

一床棉被、一件棉服、方便面、水,这是一份向城市流浪人员发放的冬日温暖基本救助物资。为保障流浪人员不受冻挨饿,市救助管理站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寒冬送温暖、真情暖人心”专项救助行动。

一方面,市救助管理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主要路段巡查地图,不间断对市区主要路段实施排查,积极配合公安等部门,加强对流浪人员可能露宿的重点地区进行巡查,统筹发挥三级救助发现网络,确保救助人员第一时间被发现、被救助;另一方面,市救助管理站根据现有防寒物资储备情况,紧急采购棉大衣、棉鞋、羊毛毯、棉被等物资,切实做好各项保障工作。目前,市救助管理站可以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提供一身保暖的衣物;提供符合条件的临时住宿;对在站内突发疾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帮助与其家属或者所在单位联系;对于有返乡需求的人员,提供免费乘车凭证协助返乡等方面的救助。

流浪人员救助工作是困难群体保障的重要一环,也是打造品质民生的重要环节。过去十余年,昆山用爱心和耐心,也用制度和物质保障,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打开了一扇温暖的窗。不断完善的制度安排,筑牢了昆山救助管理底线。早在2005年,昆山就率先成立了救助管理站,经过多年完善,从日常巡街到基本生活、医疗保障,再到确认身份、联系家人等,一套精准服务城市流浪人员的高效运行机制已经形成。

“目前,昆山由民政、公安、社区参与的生活无着流浪人员巡查劝导机制已经形成,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流浪人员救助中来。”童亮表示,社区志愿者、社工组织扎根街头巷尾,更容易发现流浪人员,而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也为救助工作带来了更多生力军。除了信息平台的搭建、专职人员的配备、职能部门的协调等,我市流浪人员动态信息库也已建立起来。

物质保障再好,也代替不了真诚的关怀。市救助管理站日常有联动救助小组街面巡查,如发现救助人员突发疾病,可及时送往医院治疗。工作人员还会与各地民政部门、公安部门联系,帮助寻找家人。对不少精神疾病、重症病人等特殊人员,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还会护送其返乡。今年以来,市救助管理站共主动救助各类街面流浪人员229人次,为流浪人员及临时困难人员提供无偿救助601人次。(融媒体记者 许静 翟玉标 周天舒)

责任编辑:刘文琦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78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