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小切口”施策,守护城市“大安全”

12月10日 18:11

打好蓝盾护航、群租厂房综合治理、工业区改造升级“组合拳”,完成群租厂区规范整治2634个;发挥本质安全提升政策激励作用,对56家技改企业足额发放补助1000万元;创新启动公众安全教育三年提升计划,建成11家“安全学校”,线上线下受惠群众超58万人次……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安全生产同频共振,把安全生产摆在突出位置常抓不懈,尤其是近年来,昆山突出“小切口”“实战化”,全力破解安全监管难题,努力构建综合性、全方位、系统性城市安全发展体系,大幅压降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成果加快提升城市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坚持问题导向,全力打好综合治理“组合拳”

位于陆家镇的国瑞创业园自2010年运营至今,已聚集了120多家小微企业,涉及电子、模具、自动化组装等领域。该园区曾存在小微企业扎堆、管理混乱、缺少安全生产警示标记等安全生产隐患,因此成为陆家镇小微企业园的负面典型。后来,通过智能化改造,该园区不仅实现了隐患“减量”、产出“增量”,还成为全市小微企业园整改典型。

为精准破解类似的群租厂房治理难题,近年来,我市创新整治模式,打出“蓝盾护航+群租厂房综合治理+列规增收+工业区改造”“组合拳”,制定“整治整改—规范提升—小微标准化推进”工作路径,着力解决群租厂房生产经营“历史欠账”,并在全省推广。

今年以来,我市共引入33家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指导全市3103个群租厂区、1.5万余家承租企业开展风险辨识、规范提升工作,清退负面清单企业和不具备安全条件企业2195家,完成群租厂区规范整治2634个。为巩固深化安全生产“三年大灶”专项整治,我市精准部署开展蓝盾护航攻坚行动,明确高层建筑、环保治理设施、包材企业等8项任务,全面加强企业登高、动火、用电、检维修、吊装等危险作业和委外作业安全管理。行动开展以来,共计检查工业企业24.3万家次,整治隐患28万条,立案处罚3668家,处罚金额3413万元,拆除违章建筑167万平方米,进一步夯实安全生产基础,织密织牢城市安全“防护网”。

强化政策引导,助力压实企业责任链

“有没有投保安责险?”“配备了多少名专职安全员?”“请介绍一下生产工艺特点以及安全风险。”……12月6日下午3点左右,捷安特(中国)有限公司安全生产负责人杨剑第一次带队走进下游配套企业,了解、督查安全生产工作。

眼下,昆山开发区正围绕光电半导体、智能制造、高端休闲食品三大“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全力构建现代制造业体系。为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企业整体安全度,昆山开发区创新实施《昆山开发区企业安全生产产业链集群管理实施办法(试行)》,首批选取12家试点龙头企业,发力构筑产业链企业安全责任共担、安全管理共抓、安全生产共建的共同体,以集群方式共同撑起安全生产“一把伞”。据悉,12家试点龙头企业涉及昆山市内配套企业100多家。

“每家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都至关重要,都是影响整个产业链整体安全度的重要因素。”捷安特(中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作为首批试点企业之一,捷安特产业链配套企业包括建大橡胶、鼎镁新材料等10多家,分布在昆山开发区、陆家等区镇。

我市还创新出台《昆山市工业企业本质安全提升综合奖补实施办法(试行)》,全方位鼓励企业提档升级标准化建设、完善安全设施、升级设备工艺、优化在线监测预警等。办法实施以来,昆山分两批次对56家企业改造项目实施奖补,足额发放补助1000万元。昆山还切实加大安全绿色发展先进企业表彰力度,连续4年表彰“十佳安全生产”企业40家,累计发放奖励3000万元,进一步强化示范引领,汇聚全市安全发展强大“洪流”。

强化数据赋能,加快建设现代化安全城市

日前,昆山市千灯精细化工园区举行了一场安全事故处置模拟演练,借助精细化工智慧园平台,实现在最短时间内对应急事故进行最有效的处置。

为响应国家智慧园区建设规范和江苏省化工园区整治要求,同时满足自身转型发展、安全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千灯精细化工园区启动了新一轮智慧园区建设,打造了集智慧安监、智慧应急、预警报警中心等于一体的智慧园区平台,形成综合信息管控服务平台。

昆山作为县域经济排头兵,城市运行系统日益复杂,城市安全风险叠加集聚,对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昆山向“数字”要“引擎”,启动首批53个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累计打造省级示范智能车间83个、苏州市级示范智能车间85个;建设昆山城市大脑安全管控指挥中心,做到风险隐患实时感知、突发事件快速响应、工作指令精准落地;建设智慧管线信息管理平台,全市1.8万公里地下管线数据全部纳入平台管理;成立瑾晖城市建设工作室,推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区域内岩土勘查数字化系统建设,全力打造韧性城市。

突出全民参与,构建安全文化体系

“过马路要走斑马线”“校园内不追逐打闹”“水深危险不可游野泳”“消防员的最美逆行”……在周市镇安全主题公园里,一面17米长的主题手绘墙,一幅幅生动形象的主题绘画,用充满童趣的方式向孩子们展示安全文化。在昆山,类似这样的安全文化主题公园和场馆共有35处,打造了一道靓丽的城市安全文化风景线。

今年以来,以提升市民安全素养为新课题,昆山创新启动“安全有我 幸福家园”公众安全教育三年提升工程,持续推进“1+1+1”安全文化阵地建设(即每个区镇建设1所“安全学校”,建设至少1间安全惠民服务室,建设至少1处安全教育主题公园或文化广场),常态化开展安全惠民活动,打造一批安全教育微基地、微阵地、微课堂,不断提升市民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通过复制推广巴城‘安全学校’经验做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全市各区镇均建成‘安全学校’并全部投入实质化运营,累计开展各类安全培训2927场次、线上线下受众超58万,切实打通公众安全教育‘最后一公里’。”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我市还结合“百团进百万企业千万员工”宣讲、安全宣传“五进”活动,组建“安全哨兵”百人宣讲队伍,扎实开展农村社区安全大宣讲、企业生产安全大培训、校园安全大教育,助力提升市民整体安全素质,打牢加固城市安全发展底板,使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融媒体记者 丁 燕)

责任编辑:沈莹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7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