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探幽,到昆山访问江南!
千百年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江南,如梦一样恬静,像水一般柔情......
梦中的江南仪态万千,遇见生花妙笔、风华绝代,品味珠圆玉润、余音绕梁,见证精雕细刻、巧夺天工,邂逅璀璨辉煌。
访苏州,探江南,你一定要来昆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浓缩这里气象万千的文化底蕴、百转千回的水磨腔,唱不尽这里古往今来的典雅神韵......
梦里水乡
梦中的江南,水乡是永恒的存在。荷塘月色,粉墙黛瓦,潺潺流水,梦入江南烟水路,遇见渔家灯火,驾一叶扁舟穿行江南……
昆山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河网纵横交织,恬静悠然的小桥流水,绕着平和质朴的巷弄,静静地诉说着经久流传的故事,回荡着千年的富足与安康、波澜与壮阔。循着千灯、周庄、锦溪古镇的小径,在夕阳中慢慢地踱步,聆听耳边传来昆曲的款款妙音,感受深沉浓郁的江南文化之美,古镇的塔、桥、水编织出了梦幻中的江南。
▲秦峰塔:位于千灯古镇 。塔为砖身木檐楼阁式,方形七层,总高度39.5米,每层绕有腰檐、平座。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历经多次重建修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桥:位于周庄古镇,是永安桥和世德桥的合称,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经历多次重修。双桥至富安桥之间的沿河两岸分布着多座古建筑,是明清时期周庄经济繁荣的代表作,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妃水冢:位于锦溪镇南五保湖中。南宋孝宗陈妃恋水乡景色,暂居锦溪畔,后病殁。孝宗为其在五保湖中立水冢而葬,又在水冢北岸建莲花寺,命僧人守立,现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人文江南
距今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昆山张浦镇赵陵村,先民在这里精耕细作,创造了璀璨的远古文明。
▲赵陵山遗址出土的神人鸟兽透雕玉件。
▲赵陵山遗址,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出土文物600余件,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昆山巴城,几乎被阳澄湖、傀儡湖、巴城湖、鳗鲡湖、雉城湖五湖环绕,如众星捧月一般,人们将它称为“水乡中的水乡”。在这里诞生了元代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创作最多的诗文雅集“玉山雅集”,由昆山才子顾阿英主持的“玉山雅集”是空前持续的文化盛会,和东晋的“兰亭雅集”、北宋的“西园雅集”成为驰名全国的三大雅集,引为历代文坛佳话。
▲巴城老街:位于巴城镇西大街, 始建于明代,清时形成街肆,现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昆山有玉,玉在其人”,江南文化兴盛的明清时期,昆山经济发达,人才辈出 ,产生进士245位(含新阳),“ 昆山三贤”——顾炎武、归有光、朱柏庐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至今昆山仍保留着众多他们留存的遗迹。
▲顾文康公崇功专祠,现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顾鼎臣字九和,号未斋,昆山人。明弘治进士,官至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曾奏请建昆山城,后倭寇侵扰,唯昆山得以保全。嘉靖年间赐建“顾文康公崇功专祠”。
▲顾炎武墓及故居位于千灯镇南大街,占地约42370平方米,包括起居生活区、顾炎武祠堂、顾炎武墓和顾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归有光墓,现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人。明嘉靖进士, 著名散文家,明人称其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文集》。曾领导昆山人民抗倭斗争。
富庶江南
自古江南繁华地。昆山,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苏南地区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在昆山的绰墩遗址,发掘过十块六千多年前的水稻田。宋代太湖地区的水稻品种,有文献记载的共有69个,昆山与常熟一带占其中的84.6%。
▲绰墩遗址:位于巴城镇绰墩村,总面积约3 5万平方米。1998年至2004年先后进行了六次考古发掘,发现新石器时期至唐宋时期各类遗存450处,出土各类器 物1000多件。绰墩遗址是太湖地区发现的文化序列最为完整、文化遗存极为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昆山人有着一种极为务实的入世精神,如顾炎武般,做学问要明道,还要经世致用。这里也有典型的江南地域文化特征,不仅崇儒,而且重商,于是才有沈万三这样的商业奇才,把昆山当成了自己的立业之地。过去的时光不会说话,但沉默的建筑和文物,总能带着我们接近最真实的过去。幸运的是,昆山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在这些建筑里,我们可以一探往昔的兴盛与繁华。
▲敬业堂,又名“沈厅”,位于周庄镇南市街,由沈万三后人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1742)建成。清《周庄镇志》记载:“沈本仁经营家业,拓建大宅,置广厦百余间,成为一镇巨室,并取名‘敬业堂’”,以示敬业之意。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燕堂,原名“ 怡 顺 堂 ”,又名“张厅”,位于周庄镇北市街,建筑面积1884平方米。始建于明正统年间,为明代中山王徐达之弟徐孟清后裔所建。前后六进,共有60余间房屋,有“轿从前门进,船 自家中过 ”的建筑格局。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余家当铺,原名“立三堂”,位于昆山市千灯镇典当里,建于清代初年,坐西朝东,双排五进,共有120间房,占地面积2925平方米。整座建筑群气势雄伟,集明清时期徽派、苏派建筑艺术风格于一体。余氏当铺是目前江苏省内仅存的、保存最完整的、规模最大的典当行。2006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毕厅,位于玉山镇, 建于清中晚期。前后两进,占地面 积 1345平方米 , 建筑面积227.38平方米。主厅原名“诚德堂”,现名“玉山草 堂 ”,面阔三间21.7米,进深11.4米,高7.4米,硬山顶,梁架扁作,前有廊轩,凤云纹云头。2011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
雅韵江南
六百年前,温柔婉转的昆山腔惊艳了江南,许多人知道昆山,是因为昆曲。被誉为“百戏之师”的昆曲,发源于昆山,原名“昆山腔”。士大夫文化的土壤,赋予了昆曲清赏雅玩的高贵血统,成为了精致华美、风靡江南的大雅之音。从古至今,多少与昆曲息息相关的名人或从这里走出,或来这里溯源问津:“昆曲鼻祖”顾坚(昆山千灯镇人)、“曲圣”魏良辅、昆腔写作戏曲的创始者梁辰鱼(昆山人)......
▲昆曲,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昆山最具辨识度的文化“金名片”。
近年来,潜心研究昆曲十余年的杨守松,昆曲戏迷熟悉的、扮演青春版《牡丹亭》里清秀书生柳梦梅的俞玖林,中国戏剧红梅奖两次获得者顾卫英等,来到昆山,回归昆山,他们的昆曲名人工作室相继在巴城老街成立,为昆曲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些工作室内,不定期举办昆曲文化公益培训、讲座、演出,运用网络直播昆曲模式,昆曲观摩每年突破百万人次......
▲杨守松工作室
▲俞玖林工作室
▲“一旦有戏”顾卫英工作室
“入耳乡音未曾改,锦苑依然有浓情。偷得浮生半日闲,却得一段宣卷听。”在昆山,你亦可伴着茶香,听一曲锦溪宣卷,捧腹大笑,一解千愁。宣卷也称宣讲宝卷。宋元以来就有佛教徒宣唱宝卷的活动,明末清初的民间滩簧艺人将这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说唱艺术移植到宣讲故事卷本的形式中,就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宣卷。“锦溪宣卷”由主唱、伴唱、丝弦伴奏组成,宣卷故事情节生动,说唱曲调悠扬动听,深受百姓喜爱。
▲锦溪宣卷,2014年以“吴地宝卷”联合申报成功,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匠心江南
江南温润的气候,孕育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也滋养出细致入微的昆山人。他们因地制宜,借助丰厚的物产,用自己的一双巧手和精益求精的态度,道法自然,坚守传统手艺,不畏艰难,夜以继日的打磨自己的作品,力求每一道工序做到极致,世代践行着江南的匠心文化。也正是这样匠心,才让独属于江南水乡的文化流传至今。
锦溪的制砖业约始于汉、晋,以家庭作坊式的土窑为主,清代发展到鼎盛阶段。锦溪自古就有“七十二只窑”之称,制砖业十分繁荣,所产砖瓦种类繁多,以“金砖”最为有名。锦溪古砖瓦制作工艺流程主要有:选泥—晒泥—粉碎—筛泥—练泥—搁堆—做坯—凉晒—装窑—烧制—成品。2015年,古砖瓦制作技艺,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祝甸窑址:位于锦溪镇祝家甸村,现存15座窑,其中8座为古窑,7座新窑。有单窑、双窑、子母窑,窑炉均为砖土结构,穹窿顶,保存完整,分布比较密集,是江南地区仅存的一处砖窑遗址。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国人历来有喜竹、爱竹的情怀,竹刻是刻画艺术形象的一种传统美术,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高超的技艺造诣和高雅的艺术格调独树一帜。昆山竹刻作为苏州竹刻的一部分,以深雕、透雕、浮雕、圆雕、留青、浅刻等为基本特征。将诗、书、画、印等刻于竹子之上,精致文雅、生动又有韵味,是江南水乡文化的一大特色。
▲昆山竹刻,已列入第五批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苏州竹刻的扩展名录。
▲苏绣(昆山刺绣)制品
苏绣(昆山刺绣)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在绣样取材、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都与其它绣种有所不同,为表现当地独特的风物,反映出的祈福、祈财、祈禄、祈寿、纳吉、道德伦理等内容,涵盖了民间百姓所有的美好愿望。
▲苏绣(昆山刺绣),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昆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江南,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作为古城昆山江南饮食匠心文化的代表,奥灶面坚守传统面点制作工艺,采用猪骨、鸡、鸭、鱼、鳝骨等熬煮的汤头,下入以精白面粉加工而成的龙须面,再配上精心烹制的浇头,“热碗、热油、小汤冲”“原汁原味香头浓”。
▲奥灶面加工制作技艺,2009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新锐江南
“江南片玉 灵秀昆山”,江南文化是昆山的黄金资源,更蕴藏着这座城市未来的无限潜力。今年以来,昆山围绕打响“江南文化”品牌,全力推动以昆曲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优秀文化凝聚新时代昂扬奋进的精神力量。全力打造“江南文化”强磁场,努力探索建立“文化事业更有活力、文化产业更有动力、文旅品牌更有影响力”的长效机制和昆山经验。
▲围绕“最江南,看昆山”,打造文体旅融合发展品牌。4月1日,举办昆山春天旅游季发布会,全网推荐江南“花事”“春行”“味蕾”“春趣”“雅韵”“良宵”6大文旅体验,开启“春天的旅途”,向海内外游客发出“春天的邀请”。
▲“秋华水韵,寻味江南”,9月7日晚,昆山秋天旅游季发布会,邀请市民游客共赴一场江南美景、美食、美宿的浪漫之旅。
江南,封面是地理,封底是生活。昆山,因历史而厚重,因文化而璀璨,因人杰而扬名。访苏州,你一定要来昆山,看多彩的江南!(来源 昆山文体广旅)
责任编辑:沈莹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75850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