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老师感动了昆山人!市教育局向全体教师发出“向于洁老师学习”倡议
11月18日,“第一昆山”APP以《500本“师生日记”记下蝶变轨迹,这位全国名师让“打工人”很有福》为题,报道了全国模范教师于洁践行“教育公平”,从市区重点中学主动申请到全市“打工人”子女比例最高的集善中学,每天坚持和学生共写“师生日记”,用独具匠心的教育艺术春风化雨的故事。新闻报道后,立即引发强烈社会反响。
这则新闻的文字部分,从当天家长会后的一则师生日记,引出了于洁用2年多的时间和学生共记500本师生日记的故事。就是这则不足千字的新闻,却贯穿了两条线索:一个名师的“教育公平”情怀,一群孩子的命运转变。其实,于老师让人感动的绝不仅仅是这500本日记,受文章篇幅影响,不能够一一写出。为了让读者对于老师的教学有全面了解,文章中还穿插了一个比较长的视频。
新闻的力量在于内容的震撼力,就是这么一篇千字文和一个视频,却感动了昆山全城。消息发出后,后台统计,转发量在两小时内就突破3万,点赞近5000人次。第二天,市教育局面向全体教师发出“向于洁老师学习”的倡议,引导广大教师学习于洁纯粹高尚的教育情怀和润物无声的教育艺术。
一位今年9月从于洁班上毕业的学生在留言中写道:“初识于洁老师,我惊叹于她温润如水般的亲和力,似乎这就是班主任应有的样子,让人如沐春风、倍感亲切;走近于洁老师,我惊叹于她独具匠心的教育艺术,她将最简单的书信演奏成了最动人的音符,成为学生成长路上最难忘的回忆;再看于洁老师,我惊叹于她如蒲苇般坚韧的精神力量,她用无穷无尽的爱,让每一个平凡晦涩的时空,都变成了阳光灿烂的日子。”
集善中学校长蒋斌说:“我们学校是一所生源多元的年轻学校,这也意味着青年教师的蓬勃朝气很容易在骨感的现实面前褪去色彩。在我看来,于洁老师为我校青年教师提供了三样东西。一是‘样板间’。于老师连续接手倒数第一的班级,通过自己的探索、坚持,让班级从‘吊车尾’变成了‘领头羊’。这让青年教师看到了‘可能’。二是‘工具箱’。于老师乐于也善于分享自己的想法、做法,这大大丰富了青年教师的‘工具箱’。‘我是这样做的’经常成为于老师的分享主题,没有高大上的理论,只有接地气的做法。三是大舞台。于老师希望在她离开集善中学之后,能够出现一批兼具教育理念与教育本领的班主任。所以,她想尽办法为年轻的班主任搭建成长舞台。集善中学成长沙龙已经成为我校的品牌项目,并且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青年教师曹祺说:“于洁老师是我的师父。一开始,我眼中的师父是一位教育的大先生。她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法,能让双差班脱胎换骨,能让待进生蜕变成蝶。她荣誉加身,著作等身,‘天使教师’是对她最好的注解。后来,我眼中的师父是一位生活的艺术家。忙碌的工作没有让师父的生活一地鸡毛。相反,在我们眼中,师父始终过着诗意的生活,虽然步履匆匆,但从来不失优雅。她有着惊人的厨艺,也有着过人的园艺和茶艺。毫不夸张地说,她还可以是服装设计大师和室内设计大师。而且,她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带到教育中去,形成了一种诗意教育。我眼中的师父还是一位知心的好妈妈。我想,这不仅是于老师带过的徒弟的共同感受,更是于老师教过的学生的相同体会。于老师的儿子管她叫师父妈妈,而在我们徒弟眼中,师父则是我们的妈妈师父。她关心着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这种关心有着妈妈的温暖。有一次,我在班级管理上遇到了挫折,好几天走不出来。师父知道后就准备了一桌子的拿手好菜,把我们一群徒弟喊过去拉家常。我说着,她听着。有些事很神奇,一个人想是一桩心事,一说出来也就释然了。这是我眼中的于老师,一位闪烁着天使光辉和人间烟火气的于妈妈。”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卿胜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大范围的教育公平和更高质量的教育水平,是昆山教育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指引。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兼顾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教育,在昆山全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道路上,集团化办学是至关重要的先手棋和制胜棋。作为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最美班主任,于洁老师是昆山“美好教育”真正的守望者、推动者和践行者。在她的带动、引领和示范下,一所普通的区镇学校变成了“家门口的好学校”。昆山共有10万“打工人”子女,为他们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他们的未来充满希望。这是一座城市真正的温度所在,这也是于洁老师们真正的价值所在。(融媒体记者 胡鹏 通讯员 张斌)
责任编辑:沈莹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74851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