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桥700亩农田停留中国10%鸟种
11月15日,在花桥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内,首次来此越冬的国家II级保护动物小天鹅正沐浴着阳光,在水中嬉戏。一旁,成群的绿翅鸭时而翩翩起舞,时而啄食杂草。“别看这里看似荒芜,其实整体布局非常细致、用心,随着小天鹅的到来,这里已累计发现209种鸟类,鸟种停留数量占全国10%。”已经在该公园湿地观测鸟类十余年的湿地管理人员戴小华骄傲地说。
自《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召开后,“生物多样性”成为全球热词,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昆山经验也引起了社会关注。前不久,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实施的《太湖流域700亩农田停留全中国10%的鸟种》项目,从全球26个国家的258个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名单,成为全国4例入选案例之一、苏州唯一入选案例。
“像昆山这样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城市,能在生物多样性领域获得全球认可实属不易,这也是昆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写照。”《湿地公约》科技委员会主席、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院长雷光春高度肯定昆山生态优先的做法。
从原本以农耕为主的普通乡村到如今的湿地生态美丽图景,天福完成了华丽蝶变。据悉,早在15年前,随着省级开发区的设立,花桥开始新一轮的大发展大建设,秉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理念,这一方净土作为“生态留白地”被保留下来。此后,天福国家级湿地公园应运而生,水源与水岸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动植物栖息地保护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逐一展开:一方面,通过设计大小、深浅不一的水塘,搭配水位调节设施,满足不同季节不同鸟类对栖息地的需求;另一方面,坚持有机种植理念,农田全年不打农药不施肥,将冬季的水稻田灌满水,让鸟类嬉戏的同时,也抑制杂草及越冬昆虫生长,为土壤增加肥力,提升稻米的质量和安全,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景图。
不断优化的环境也让天福国家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越来越好。如今,无论是花脸鸭、针尾鸭、彩鹬、美洲绿翅鸭等罕见鸟类,鸳鸯、小鸦鹃、鹗、凤头蜂鹰等国家II级保护动物,还是黄胸鹀、田鹀、日本鹌鹑等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物种,都变成这里的“常客”。
融媒体记者 | 丁燕
责任编辑 | 庄哲彦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72562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