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昆山“最美工匠”、苏绣(昆山刺绣)非遗传承人刘昭艳:藏在昆山刺绣里的“针”功夫

10月26日 15:54

上绷、画样、配线、劈线、刺绣、落绷……只要有时间,苏绣(昆山刺绣)非遗传承人刘昭艳就端坐绣棚前,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一针一线化作一幅幅美妙的绣卷。“一根线可以分为两根绒,一根绒可再分为八丝,再将丝逐层分细,直到抽出一根线的1/128,可谓经纬之间显功夫,毫厘之中见乾坤。”苏绣(昆山刺绣)非遗传承人刘昭艳说,刺绣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艺术,每一针都连着专注的眼神,每根线都带着手指的温度,从针线里“生长”出来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

走进位于昆太路的刘昭艳工作室——昭崵绣馆,一幅幅让人惊艳的刺绣作品映入眼帘,无论人物、器物还是花鸟,既有油画般惟妙惟肖的“写实力量”,也不乏国画“挥毫泼墨”之感。《昆曲牡丹亭》多用平针来表现昆曲人物的神态优雅,绣面平整光滑,色彩淡雅,自然流畅;《青年时代的费孝通》以细腻的质感与明暗对比手法刻画主人公的容貌神采,尤其是眼镜下的双眸显得分外睿智,目前该作品已为苏州大学博物馆收藏;《青铜犀牛尊》背景以乱针为主,主题以平针为主,用色讲究,表现了青铜器的质感,具有明显的三维立体感。作为苏绣(昆山刺绣)非遗传承人,刘昭艳说:“昆山刺绣属于苏绣支脉,在绣样取材、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都与其它绣种有所不同,以表现当地特色风俗与物产为主。”仔细观赏刘昭艳的作品,每一幅都融合了南北文化的表现力,在保留昆山刺绣韵味的同时,还带有北方刺绣的厚重之感。

80后的刘昭艳生于陕西一刺绣之家,奶奶与外婆都是当地有名的绣娘。上世纪90年代,她随父母来到昆山,接触到了昆山刺绣。“陕西刺绣大多是生活用品,而作为苏绣的支脉,昆山刺绣是一种艺术品,我仔细研究了这些作品,发现陕西刺绣和昆山刺绣针法大同小异,不同的是色彩运用和空间布局。”刘昭艳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并且在昆山开了一家刺绣店。

每隔一段时间,刘昭艳便去苏州几位大师级绣娘工作室观摩,学习领会苏绣的真功夫,并时常去上海参观各种画展,从这些艺术作品中汲取营养运用到刺绣艺术中。二十多年来,刘昭艳还多次参加专业竞赛、开个人绣展、与各博物馆合作等,通过一幅幅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刺绣。2020年6月,其作品《禹鼎》被浙江理工大学纳入博物馆收藏;2020中国(苏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其作品《草帽与鹰》被组委会评选为金奖;2020年10月,耗时2个多月创作的《青年时代的费孝通》捐赠给苏州大学博物馆。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今年,刘昭艳和母亲历时三个多月,采用了乱针、平针、交叉针等刺绣针法,180多色、最小直径仅为普通人头发丝四分之一的丝线,创作出长约50厘米、宽约40厘米的刺绣作品《南湖红船》。

近年来,刘昭艳一直在传承手艺和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遗余力,不但每年开设师生联展、服装新品发布展、个人作品展,还和团队开设个性化定制产品与体验课程,让更多年轻人亲身感受刺绣的独特魅力。如今,才三岁的女儿在刘昭艳指导下,也学会了穿针引线,绣起了属于自己的大熊猫作品。“刺绣文化从来不是流水线能够打造出来的,而是要靠一代代人接力积淀,用时间和心灵悉心酿造。刺绣的艺术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文明的象征,更是一种独特的情怀,不让它湮没于历史的唯一办法就是让更多人认识它、了解它。”刘昭艳说,择一事,忠一生,她将把刺绣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去做,不断琢磨昆山刺绣的特色和规律,致力于昆山刺绣的传承、研究和创新,赋予每一幅作品以生命的温度、人生的厚度与时代的高度。

(融媒体记者 李 艳)

责任编辑:沈莹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69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