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果累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两周年
2019年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下称“示范区”)正式揭牌。如今,示范区有了哪些新气象?10月21日,上海市政府举办新闻发布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在会上介绍示范区两年来建设发展的情况。
三方面重点工作
据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主任华源介绍,这几年来,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持续紧盯一体化发展的共性难点问题加大攻关,推出了新一批成果。
在规划管理领域,聚焦省际毗邻区域统一规划体系,又形成5项新制度成果。如,针对跨界地区在制定统一规划中标准不统一、空间不协调的问题,出台先行启动区规划建设导则,率先实现跨省域空间规划“一套标准管品质”。
在生态环保领域,聚焦巩固示范区生态绿色本底,又形成5项新成果。如针对跨省域环评办法各异,开展了示范区环评制度集成改革,实施 统一的“正面清单”制,实现最大范围的简政放权。
在项目管理领域,聚焦打造便捷高效投资环境,又形成3项新成果。如设立示范区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同时为示范区投资项目统一赋码“310052”,这是全国第一个跨省域的,实现跨省域项目便捷审批和高效监管。
在要素流动领域,着眼于畅通各类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又形成13项新的制度成果。如率先开展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首批一共纳入服务机构615家、服务资源25000余项。如出台首个跨省域人才“十四五”规划,同时推出职称联合评审、专业人才资格和继续教育学时互认等政策。
在财税分享领域,出台示范区跨域财税分享实施方案,按照“增量起步、资本纽带、要素分享、动态调整”原则,在水乡客厅开发建设、跨区域协同招商、跨区域企业迁移等方面明确了财税分享路径。
在土地管理领域,聚焦土地指标等焦点问题,形成2项制度创新成果。如出台示范区建设用地机动指标统筹使用操作办法,探索建立周转指标机制,解决项目等指标、指标跨区域统筹等问题,率先实现跨省土地资源统筹使用管控。
在公共服务领域,聚焦服务资源跨域共享,又形成5项新的制度成果。如针对三地服务事项和标准各异等问题,推出第二批13项标准统一和互通共享的公共服务项目清单,涵盖卫生健康、医疗保障、政务服务等六大领域,在去年20项基础上,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可以更强提高群众获得感。
此外,示范区第一年形成的32项制度成果进一步落地见效。
两省一市人大联合授予示范区跨省域规划审批和项目管理权限后,示范区今年先后建立先行启动区控详规联合编制和审批机制、出台跨区域企业及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实现跨域规划和项目统一规范管理;“医保卡一卡通2.0版”将住院结算纳入异地就医免备案范畴,示范区参保人员均可享受,截至9月底,异地结算16106人次;如示范区跨省公交一共开通了6条线路,延伸至示范区规划协调区,累计发送97991班次、乘客达到148.6万人次。
第二,坚持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轮驱动,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
今年以来,制定实施了示范区统一的重大建设项目三年行动计划,也为制度创新提供了最为生动的应用场景和实践案例。
一是“一厅三片”共绘新画卷。聚焦先行启动区整体规划建设,重点推进水乡客厅、青浦西岑科创中心、吴江高铁科创新城、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一厅三片”建设。
二是生态环保提升新内涵。示范区积极参与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重点推进了10个生态环保项目。其中,太浦河共保联治示范段完成22公里生态绿廊建设,元荡岸线(二期)工程全面提速。
三是跨界联通构建新网络。聚焦跨域出行更便捷,重点推进了12个互联互通项目,沪苏湖铁路示范区段推进得非常顺利;上海轨交17号线西延伸段今年已经开工,将纳入示范区;通苏嘉甬铁路、沪苏嘉城际等前期工作都在抓紧时间开展,同时,新打通复兴路—曙光路等省际“断头路”。
四是创新发展集聚新动能。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协同,示范区今年重点推进了17个产业创新项目。华为、英诺赛科、中车星舰、云顶新耀等一批重点企业在示范区联动发展,推动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同时,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复旦大学创新学院、浙江大学智慧绿洲、苏州大学未来校区等一批重大平台加快在示范区陆续落地,提高示范区创新策源能力。
五是人民群众增添新福祉。我们重点推进了26个民生服务项目。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机制已覆盖283万两区一县的居民,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待遇”。以汾湖为民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吴江、青浦、嘉善“跨省通办”综合窗口,已实现个体工商户开业、社保卡补卡换卡、企业档案查询等一大批服务事项可在一地办结,方便群众“不出省可办三地事”。上海优质公共资源正加快辐射示范区全域,如上海世外教育在吴江设立附属实验小学已经开始招生;上海国际妇幼保健院托管嘉善妇幼保健院,合作加快推进医联体项目。
第三,深化“机构法定、业界共治、市场运作”模式,跨域治理取得新成效。
示范区理事会充分发挥示范区重大事项决策平台作用,64家理事会成员单位各尽其责,执委会与两区一县三级八方共推示范区建设。开发者联盟作为参与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市场力量,今年又吸纳16家新成员,一共达到41家单位。
打造高标准市场体系
两年来,沪苏浙一市两省市场监管部门会同示范区执委会出台了一系列促发展、夯基础、强监管的制度举措,有力推动了示范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
据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陶永华介绍,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具体举措。
一是强化系统集成,加快示范区制度创新,出台了《统一企业登记标准实施意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进先行先试的若干举措》《关于支持共建示范区的若干意见》和《标准管理办法》等四个创新性、集成性文件。
在示范区统一企业登记标准流程,设立“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服务专窗”,实现跨域异地受理,允许企业在名称和住所中使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字样,探索建立“一址多照”“一照多址”登记管理新模式。在部分低风险食品、检验检测等领域实行告知承诺审批方式,委托两区一县市场监管局行使药品批发、化妆品生产、特种设备许可等审批权。企业可以直接在青浦区、吴江区、嘉善县就近办理业务。
二是加强职能协同,推动示范区联动发展。
聚焦质量基础,着力推进产业基础再造。支持两区一县质量强区强县建设,开展机动车检测行业质量提升示范试点。建立标准化协同工作机制,制定“固定污染源废气现场监测技术规范”等一批示范区内统一实施的地方标准,推动团体标准在示范区共同研制和互认共享。在快递包装、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先行联合开展绿色产品认证。构建协调统一的服务机制,提升药品医疗器械技术支撑能力,在示范区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
三是开展联合监管,建设示范区统一市场。
聚焦统一市场,着力增强监管执法合力。加强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完善两区一县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创新食品安全监管,联合开展校园食品安全、智慧厨房、网络订餐监管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对妨碍公平竞争、紧贴民生的违法行为,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探索形成合作互信的执法机制。全领域、全业态、全方位的推进放心消费创建,在示范区深化无理由退货和异地异店退换货行动,打造“满意消费长三角”的领跑标杆。(来源 长三角日报)
责任编辑:沈莹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69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