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各区镇掀起学习贯彻党代会、决胜四季度全市干部大会精神热潮
战鼓催征马蹄疾。10月8日下午,我市召开贯彻党代会、决胜四季度全市干部大会,向广大干部发出“奋战四季度、决胜全年红”的动员令。全市各区镇闻令而动、向战而行,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会议精神,雷厉风行抓推进、分秒必争抓落实、全力以赴抓发展,对重点任务再部署、再督促,以比学赶超的奋斗姿态、冲刺冲锋的拼搏状态,凝聚起“打好打赢收官之战”的合力,确保以优异成绩夺取“十四五”开局首胜。
昆山开发区
昆山开发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代会、决胜四季度全市干部大会精神,紧扣“发展高质量”和“集聚新动能”两条主线,全力建设新城市、发展新产业、布局新赛道,奋力拼出更多“首个”、闯出更多“第一”,加快打造产业转型、科技创新、开放发展、产城融合、现代治理“五个先行示范区”,确保以优异成绩夺取“十四五”开局首胜。
开发区将在建设新城市上狠下功夫,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打造产城融合新城;进一步创新台资特色,让“宝岛又一村”成为台商温馨家园;进一步彰显年轻特色,吸引更多年轻有识的创新创业者扎根。
开发区将在发展新产业上创新突破,围绕“1+3+2”产业布局,强化目标引领、加大招引建设、力争早日见效,树强核心产业竞争优势;加速推进主导产业多元化,着力推动全区电子信息支柱产业迈向3000亿级规模;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重点在航空航天、人工智能、5G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方面超前谋划、提前布局。
开发区还将在布局新赛道上率先作为,围绕新的技术变革、新的市场趋势,向新技术、新产业持续发力;发挥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带动作用,全面推进综保区新“五大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全力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用科技赋能优势产业,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昆山高新区
昆山高新区将切实扛起使命担当,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充分展现更高追求、更新作为。1-9月,昆山高新区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14亿元,现价同比增长1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1.65亿元,同比增长10.1%,综合实力、创新形态、城市能级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决胜四季度打下了坚实基础。
做强产业链条、做大产业集群、做优产业生态,聚焦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新一代通信技术、先进计算和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谋划和培育一批千亿级产业、千亿级企业。
主动服务“沪苏同城化”,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快对标提升,全面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设施,改善人居品质。
与时俱进弘扬“昆山之路”精神,全区党员干部将把精力集中到干事创业上来,敢于与最强者比拼、与最快者赛跑,把工作节奏拉起来、发展速度提起来,让标兵越来越近、追兵越来越远,全力以赴推动昆山高新区向着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加速迈进,为昆山“十四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扛起“高新”担当、作出“高新”贡献。
花桥经济开发区
做亮“城”的文章,建设宜居宜业青年城。更高站位统筹规划建设,大力推进“一核双轴三区”建设,高水平建设中骏·世界城等标志性项目,推动花家湾、花溪悦府早出形象,以百姓关切为导向,更实举措提升功能品质。借鉴上海城市精细管理经验做法,更大力度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数字化转型。
做精“业”的文章,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围绕提升产业辨识度、显示度,加快形成总部经济、数字经济、服务经济和高端制造“3+1”现代产业体系。与“四大所、五大行”紧密合作,实现项目招引“新突破”。整合改造提升现有楼宇、仓储、老工业区资源,加速打造欧美、日韩、航空航天、科技服务等特色产业园,推出一批总部楼、科创楼、基金楼、新经济楼。
做深“人”的文章,打造创新人才新空间。主动融入沿沪宁创新带、G60科创走廊建设,超前谋划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前沿产业,努力打造一批高端科创平台、引进一批急需紧缺人才。聚焦年轻人需求,大力引进项目、提供就业岗位、抓紧建设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推动人才“抢过来”变人才“抢着来”,加快打造创新创业“首选地”。
昆山旅游度假区
奋战四季度、决胜全年红,昆山旅游度假区加速冲刺、读秒冲线,按照“建设新城市、发展新产业、布局新赛道”的要求,跑出全新姿态。
稳牢“压舱石”,守好“基本盘”。度假区将持续擦亮“昆如意”营商服务品牌,发挥服务立讯等各类专班的服务保障,撬动龙头企业在指标追赶上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通过“两套网格”的协同运作,落实规上重点企业的“走访清零”和“产值回升”;密切关注指标动态,切实加强监测预警,为发展提供“晴雨表”。
设立“时间表”,敢啃“硬骨头”。强化对13个市级以上重点产业项目的“三色进度管理”动态监测,确保开工率、完成率“双一百”;紧盯四季度存量,推动苏高新、研祥酒店、吉纳尔、同日等一批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年内形成2亿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量;梳理布局明年19个市级重大产业拟申报项目的进度统筹和开工时序。
构建“科创带”,打造“样板区”。加码“项目转化”,甄选优质资源,全力推动10个近期拟正式签约落地项目和21个重点在谈项目的高效落地和转化投产;赋能“湖区科创”,围绕“淀山湖北部湾科创带”建设目标,进一步加快Ma工改项目的实施进度,通过建设、招商“双轨同步”,打造绿色生态样板区;在参与世界级湖区建设过程中,加大文旅产业招商力度,围绕动漫、网络、汽车、游艇等内容打造符合年轻人喜好的优质特色文旅IP。
张浦镇
打好产业集聚升级牌,筑牢发展“强支撑”。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和“沪苏同城化”发展战略机遇,牢牢抓住德园建设“牛鼻子”、招商引资“生命线”、项目建设“源动力”,加快建设欧美智造创新园(加速区)、浩盛数创产业园等平台载体,瞄准发展智能制造、高端食品、总部贸易三大主导产业“老赛道”和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新赛道”。
打好创新驱动发展牌,汇聚转型“新动能”。以千健国科等科创载体为牵引,加快推进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智改数转”全覆盖、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年内重点实施智能制造诊断服务30项、智能化数字化改造45项、企业上云15项。坚持以亩产论英雄、能耗论英雄、安环论英雄,以土地全域整治、三优三保行动为契机,开发出租厂房供需交易平台,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嫁接优质项目、做好收储文章。
打好企业服务主动牌,开创营商“新格局”。围绕打造“昆如意”营商服务品牌,倾力护航283家规上企业,建立可触可摸的“企业服务圈”,解决一批企业融资、消防整治等方面的问题堵点。优化完善项目“四库”全周期管理模式,建立助企惠企清单,优化服务流程,加快沪光总部、叮咚买菜、益海嘉里食品深加工等重大项目进度,争取早落户、早投产、早达效。
周市镇
在建设新城方面,周市镇将跳出镇域思维,在城镇建设上提高能级,建好用好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周市高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提升城市功能;抢抓与城投、交发集团合作的发展契机,全面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立足全市发展全局,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推动北中环地块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品质;推动老镇更新、城隍潭生态园和两个粮库建设,探索因地制宜融入文创等新业态,让老镇与新城相得益彰。
在培育新产业方面,周市镇将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实施精准招商,不断放大产业集聚效应。擦亮对日招商名片,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机遇,围绕食品、医疗等民生领域,大力实施建链、补链、强链工程,培育新增长极,同时向创新要动力,深入推进数字经济。
在布局新赛道方面,周市镇将积极学习上海、浙江等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推动各项工作全面进步、全面出彩。一方面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沪苏同城化”的发展机遇,积极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平台共享、技术合作等方面的溢出效应,探索在更多领域展开合作共建,不断提升沪苏同城给群众带来的便利性;另一方面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不断提升基础农业质效,加大集体资产回收盘活力度,做好困难群众兜底帮扶,全面提升群众幸福感。
陆家镇
以“现代化高品质特色小城镇”为目标,推进“城镇能级提升、产业转型提质工程、干部能力提效”三项工程,争当“经济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乡村振兴、高效能治理、高素质队伍”五个标杆。
突出高精特新,打造特色经济“最强硬核”。积极布局智能机器人、高端医美、生物科技等赛道,打造华成智能制造、韩国医美生物科技园等产业科创载体,推动形成2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链。
突出城镇更新,铸就产城融合“最佳典范”。加快轨交S1线菉溪路站TOD开发建设,推动老镇更新和国际孕婴童生态圈建设有机结合。
突出创新驱动,探索乡村振兴“最优实践”。高水平建设中国农科院华东农业科技中心,加快推进未来农业示范园开发运营,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都市农业新样板。
突出共同富裕,创造幸福安康“最美生活”。不断提升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安全消防、风险防范工作防线。
突出党建引领,扛起创新发展“最硬担当”。注重打造基层一线最强堡垒、探路先行最强战队、干事创业最优环境,以现代化的理念、标准、思路,“跑”着做工作、“争”着促发展,奋力实现“新的超越”。
巴城镇
巴城将谋发展之机,不断夯实“经济强”的基础。紧扣“高质量发展”“集聚新动能”两条主线,在产业发展、项目招引、要素保障等方面狠下功夫,全力以赴冲刺四季度,确保全面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为明年经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扬产业之长,不断深化“百姓富”的内涵。
全力打造“4+2”特色产业,依托3万亩阳澄湖大闸蟹产业园、大闸蟹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持续擦亮蟹品牌;大力推进电商及农业品牌战略,深挖昆曲文化、田园观光、民宿度假、渔事体验等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延伸功能,打造产业“新标杆”,做好富民“新文章”。强民生之基,不断凸显“环境美”的底色。
高质量做好覆盖城乡的全域规划,有序推进393项年度重点任务,高标准推进35个三星级康居村、31个特色宜居乡村以及美丽阳台(美丽楼道)创建,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宜居水平,让巴城成为“来了就不想走的小镇”。造文明之势,不断浓厚“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氛围。
在“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中大力推进“三聚焦三争先”等行动,高效能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快构建适应“三整合”改革的制度体系,以制度提升效率、保障落实;深入实施“江南文化品牌塑造”年度八大重点任务,把厚植江南文化底蕴融入“昆曲小镇”建设全过程。
千灯镇
系统谋划、对接上海,在布局新赛道上展现新作为。加强产业对接。主动与上海嘉定新城、青浦新城乃至虹桥商务区寻求产业合作互补,瞄准上市企业、央企国企、民营头部企业加强精准招商,积极承接优质制造业转移。加强交通对接。积极研究对接上海的规划,推动玉溪路等重点路段与沪接轨。加强功能对接,发挥千灯古镇、歇马桥古村落等文旅休闲功能。
突出差异、发挥优势,在发展新产业上展现新作为。发挥千灯自身特色,发展“1+3”的产业体系。“1”即把新材料产业作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为全市乃至长三角地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支撑。“3”是做好重点产业的三个转型,抢占半导体、新能源、数字化发展风口,推动传统电子信息向半导体上下游转型,装备制造业向自动化、数字化转型,传统汽车零部件向新能源汽车转型。
规划引领、提升品质,在建设新城市上展现新作为。将2022年定位“环境提升年”,全力做好高水平规划。充分借鉴上海等先进地区规划建设理念,深化与顶尖团队合作,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城镇功能、基础设施、交通路网规划水平。全力打造高品质项目,加快建设商业中心、文体中心、精品酒店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设施均等化,努力打造高品质的城镇宜居环境。
淀山湖镇
围绕“聚力建设新城市”,建设宜居宜业“新福地”。全面增进民生福祉,加快推进中学新建、小学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优化城镇配套供给。注重农村优先发展,稳妥实施宅基地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坚守疫情防控、安全环保、社会稳定的“底线”“红线”,将文明城市建设与基层治理相结合,积极推广“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公众评判庭”等载体,引导居民共同维护好美好家园环境。
围绕“大力发展新产业”,打造创新发展“新高地”。紧跟度假区经济发展步伐,优化营商服务环境,推动喜来登星级酒店、威雅公学、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尽快落地发展,不断丰富神州数码、研祥智谷等科创功能配套,把创新作为全镇转型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加快协助金家庄“水乡达沃斯”项目建设,努力成为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围绕“全力布局新赛道”,争当对接融入“新标地”。以“沪苏同城化”开路先锋为契机,紧跟锦淀周一体化发展步伐,积极推进南部水乡地区产业、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共促互融。以整体提升规划水平为目标,把握好地处淀山湖畔的黄金地理条件,探索打造服务虹桥会展商务、服务度假区发展的配套项目,全力建设开放融入“桥头堡”。
周庄镇
融入区域发展新格局,加深与周边地区在规划、交通、创新、民生等领域的交融、合作,大力发展创新经济、文旅经济、生态经济、服务经济、总部经济;对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商务会展、影视文化、高端酒店等优质载体;加快远望谷物联网产业园(二期)建设,主动承接长三角科创人才溢出效应。
激发文旅融合新动能,结合海峡两岸中秋灯会,打造“夜周庄”3.0版,深挖江南水乡文化内涵;优化全域旅游布局,以打造长三角一体化标杆度假区为目标,持续推进“水乡周庄”“文化周庄”“总部周庄”建设;紧盯周庄数字梦工厂、融创·太史淀国际文旅城重大重点项目,加快发展数字文化产业、传媒产业,促进产业链条延伸,培育成长性好、附加值高的新型业态。
擘画最美水乡新蓝图,加快“散乱污”工业的腾退工作,落实全域水系治理,保护江南水乡生态肌理;深化生活垃圾分类“三定一督”长效机制,提升垃圾分类收运处置效率;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化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打造承载乡愁记忆、彰显现代文明的美丽宜居乡村。
锦溪镇
积极服务大局。围绕锦淀周一体化发展规划,加快锦溪大道、常嘉高速澄湖服务区建设,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围绕“锦秀客厅”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新经济、新业态,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
践行绿色发展。围绕“滨湖城市”定位,深入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国考断面水质保持稳定达标。深化大气污染防治,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力争PM2.5年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83%以上。
坚持民生改善。序时推进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锦溪高中等工程进度。适时启动鑫河国际广场、锦溪花园冯家坝园(二期)等项目建设。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持续完善信访工作机制。
深化文旅融合。持续优化红色游、古镇游、乡村游等路线规划,构建全域旅游格局。以文昌路改造提升为契机,推动花间堂等旗舰型文旅项目落地。结合现代创意、本地特色,丰富“云游锦溪”等平台载体,持续办好古镇艺术节、河鲜节等品牌活动。
加快乡村振兴。优化农业产业园布局,构建特色田园乡村体系,扎实推进长娄里特色精品乡村和13个特色康居村、7个宜居村建设,有序推进农房翻建、狠抓农房风貌管控。(融媒体记者 张孝亮 丁燕 管胡雯 许晓明 张田 李艳 王超 史佳 朱小芳 郝之声 阮欣悦 徐鹤千)
责任编辑: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67203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