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离休干部、抗美援朝老兵丁念萱:唱起战歌,总是满含泪水
人物简介:
丁念萱,1933年7月出生于上海,1949年参加革命,1951年4月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曾在朝鲜战场上荣立3次三等功,在整个军旅生涯里,荣立8次三等功。195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3月6日,他和许多战斗英雄一起,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接见。1979年11月,参加检察工作后,他曾担任昆山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政工科科长等职务。1993年8月离休后,长期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年近九旬的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丁念萱每当唱起这首“战歌”,总是铿锵有力、眼眶湿润。“我永远不会忘记,是党将我从一个孤儿变成了光荣的共产党员。”丁念萱满怀感激地说。70多年前,他和战友离开战场回到祖国,辗转来到昆山工作,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国家奉献、为人民谋利益。岁月改变山河,时间冲淡记忆。然而,留在他躯体上的伤痕仍在诉说着曾经的故事,胸前一枚枚闪闪的军功章见证了英雄的事迹。
命运多舛,他在苦难中懂得感恩
1933年,丁念萱出生于上海,18个月时失去父母,姨母抚养他至3岁后便将他送入上海徐家汇一家孤儿教养院。6岁时,丁念萱被上海一个中医家庭领养,但经常受到虐待。14岁时,丁念萱被送去一家喷漆公司做学徒,日子过得很艰苦。1948年冬季的一天,老板要丁念萱用砂石把铁器上的油漆打磨掉。他的手在寒风中冻得全部肿起来,十个手指都出血了。“还要经常饿着肚子干活,干不完不能睡觉。”丁念萱说。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丁念萱迎来了幸福时光。“是解放军给我带来了新生活,于是我报名了华东军政大学并被录取。当时,学校总部在南京,我到南京9个月后,就被抽调到华东军区机要学校,学习电报翻译。”丁念萱说。不久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丁念萱不顾养父养母的反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报名参军,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道路。
1951年4月16日,丁念萱从机要学校毕业,走进了四野四十八军苏式火箭炮兵(喀秋莎)某师,赴抗美援朝前线。那是一支英雄的部队,舍身炸碉堡的人民英雄董存瑞,董存瑞的亲密战友、全国战斗英雄郅顺义,当代“花木兰”郭俊卿、杨世南等都出自这支部队。踏上抗美援朝前线,这支英勇的部队让年轻的丁念萱备受感染、激励。
战火纷飞,他用生命守护密码本
抗美援朝战争中,丁念萱担任机要译电员,和一批战友共赴前线。为防止敌机空袭,他们只能夜间闭灯行军。“初次入朝,我们对地形、道路不熟,车子向朝鲜大富里开进时,不慎翻入山沟起火了。想到随身携带着密码本,我发誓一定要‘人在密码本在’。几经翻滚后,我的左手、左腿受到严重挫折伤,也留下了严重后遗症,但幸好,我保护了密码本。”丁念萱回忆,当时,同行的警卫副排长在车子翻倒时紧紧护卫着部队的电台和手摇马达,车上的背包、汽油桶等物资从他身上滚压过去,当场牺牲,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他的尸骨被就近埋在了当地的山沟里。
1952年农历八月十六,4架敌机突然冲进丁念萱所在驻区上空,轮番向地面扫射、投下炸弹,其中一颗落在了军务科的防空洞上,牺牲了很多战友。“我本来应该住在那个防空洞,因为战时机要工作,几天前搬离了那里,才幸免于难。”回忆起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想起那些为祖国牺牲的烈士,丁念萱感慨万分,“活着的人,要永远感念烈士的牺牲,要永远向先烈致敬学习!”
在烈士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丁念萱全然不顾身上的伤残,忘我地工作着。在阴暗潮湿的防空洞,他和战友点着油灯工作,在朝鲜战场上创造了翻译、抄写电报30万字无差错的记录,在朝鲜战场上荣立3次三等功。经过血与火的考验,1955年12月,丁念萱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他和许多战斗英雄一起,受到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并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和平年代,他坚持传递红色信念
1953年10月23日,丁念萱从朝鲜回国,1978年10月从部队转业,分配到昆山任大市公社委员会副主任。1979年11月,丁念萱调至昆山市检察院工作。1993年8月离休后,丁念萱又全身心投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
“现在的美好生活,我唯有活到老、学到老,保持晚节,才能告慰烈士英灵……”离休后,丁念萱将自己的童年生活、血与火的战争生涯、激情燃烧的检察经历,凝结成生动的爱国主义宣讲内容,近百次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宣讲,每次都让人热泪盈眶。每一次,他都会强调有几样东西他永远不会忘记:旧社会的苦难、党的培养、革命先烈的英勇以及自己获得的荣誉始终归功于党、归功于人民。
平日里,丁念萱随时随地把对青少年的教育当做自己的责任。有一次在火车上,几位上海青年在评论时事,他听出了许多错误,就一一帮他们纠正过来。几位青年很好奇:这位满头银发的老者怎么知道这么多?丁念萱告诉他们,没有诀窍,就是学习。他拿出随身带的《半月谈》等报刊,说自己就是通过这些知道了天下大事。“从投身革命的那一刻起,我就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为人民服务!”丁念萱坚定地说。离休多年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深深教育着下一代。他的奉献精神凝聚成一速光,温暖照耀着下一代。(融媒体记者 李 艳)
责任编辑:沈莹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67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