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苏州戏剧讲坛|杨守松:初心不移——巴城版《浣纱记》选编之“本”

10月06日 11:31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苏州市委、市政府印发的《“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加强文艺评论,繁荣戏剧创作,实施好优秀剧本储备“百部计划”,提升本地编创人员创作水平,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苏州市戏剧家协会、苏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于第八届中国昆剧艺术节期间举办首届苏州戏剧讲坛暨第八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参演剧目观摩研讨活动,组织全市创作人员、戏剧研究评论者、文艺评论家,邀请省内外专家观摩本届昆剧艺术节参演剧目并开展剧目研讨和评论。

第八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展播剧目

——巴城版《浣纱记》

演出时间:9月26日

展播平台:文化和旅游部“文艺中国”新媒体平台,苏州市文广旅局“君到苏州”文旅总入口

演出团方:苏州昆剧传习所

初心不移

——巴城版《浣纱记》选编之“本”

(作者:杨守松)

去年我主要就做了一件事,将梁辰鱼的《浣纱记》选编搬上舞台。而如何选编,决定审美的走向,也是整个戏成败的关键。我的原则是:尊重、遵循原著的主旨,“初心不移”。

“初心不移”是《浣纱记·泛湖》一折的唱词。吴灭越兴,西施觉得自己“香残玉破”,配不上范蠡了,但是范蠡说,“古和今此会稽,旧和新一范蠡”,西施唱【南园林好】:“谢君王将前姻再提,谢君家初心不移。一缕溪纱相系。谐匹配作良媒”。范蠡和西施两人当年于苎萝村结盟,生死相爱,后来因为家国情怀而牺牲了小我,西施去了吴国。后来,吴灭越兴,在经过了这么生生死死的波澜曲折之后,两人依然深深相爱,“初心不移”,从此泛湖去过上百姓的平常日子……

这是《浣纱记》贯穿全剧的主线,也是梁辰鱼的“初心”。所以,面对《浣纱记》45折的皇皇巨著,无论如何选编,都应该牢记这个主旨,把握这个“初心”。

原著有三条线:吴王和越王、伍子胥和伯嚭、范蠡和西施,而主线是范蠡和西施的爱情传奇,由于演员等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原著贯穿始终的也是西施和范蠡的故事,所以我选择了范蠡和西施这条线,共5折:《游春》(起)、《选美》(承)、《后纺》《分纱》(转)、《泛湖》(合),脉络清晰,故事情节环环相扣。

主创人员五个:顾笃璜、周志刚、薛年椿、顾再欣,加上本人,平均年龄80岁。五个老人,为昆曲小镇打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巴城版《浣纱记》。

演出后颇受欢迎,专家自有评论,这里且不去说他,也听到一些年轻人不同的声音,主要集中在一点,即范蠡把自己心爱的女人送给吴王,范蠡是“渣男”。

对此,我也一度怀疑,甚至想迎合观众,对选本做一些修改,诸如说选美是勾践的旨意,范蠡只是执行者,又如范蠡无奈奉命执行,却是犹疑再三,是文种出场施压,范蠡不得不咬牙说服西施,还有西施临别,范蠡儿女情长,迟迟不发,也是文种以越王之令,催逼施压,范蠡这才送别西施等等。

导演周志刚不同意,他认为,梁辰鱼的“初心”就是把范蠡写成一个伟大的智者,他从大局出发,认为不仅美人计可用,而且也只有西施——他的结盟女人,不仅有色,而且有智有勇,尤其是他确信,西施既能魅惑吴王,协助越国完成灭吴霸业,西施也会“初心不移”。所以,范蠡的计策是万无一失的。为了家国,他唯一的选择就是送上西施——不是无奈,不是勉强,而是胸中有国有家有情怀有大智慧,他坚信只有西施去才能够成就大事,而且也只有西施才能够最终和心上人圆满,“还我平常心”!

周导说到当年地下党被敌人抓住严刑拷打,甚至把亲生儿子拉来,不招供就当面残杀。可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无一屈服投降的。范蠡此举也就是代表越国上下,为国家奉献一切的决心。所以说,范蠡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文人。

“初心不移”,是范蠡和西施的励志言语。原著在《泛湖》一折,就实实在在唱出了这四个字。范蠡和西施“初心”永在,“初心”坚韧不移,所以才在成就了君王(国家)大事以后,回归“初心”,回归平常心,“早离了尘凡俗世……趁风帆海天无际”。两人双双出走泛湖,过起平常人的生活。

对此,上戏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罗怀臻认为,“士大夫每在社稷存亡之际,往往有舍情取义之举,非无情而有大爱也。西施受范蠡影响,做出违心选择,正是她高于常人之处。《浣纱记》中的范蠡与西施,乃有超越凡俗之情,泛湖归隐,其事可信。”

一个不得不说的事实是,在梁辰鱼之前,关于西施,贬者多多,盖因“女人祸国”,“红颜祸水”之谓,有的传奇最后是把西施沉江了事的。总之是没有一个把她当做正面典型来说道的。只是到了梁辰鱼笔下,西施才彻底翻身,成为和范蠡共同成就家国情怀的英雄和美人。

正是从这里出发,笔者写了四句话:吴越春秋写昆剧,时人尽道雪艳词。英雄美人两相惜,成就千古《浣纱记》。

试想,倘若没有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还会有梁辰鱼传之千古的《浣纱记》吗?

梁辰鱼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写了《浣纱记》,使得昆曲而昆剧,还在于他在处理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的超前意识:在那样封建的时代,他冲破的旧有的陈腐观念,他把范蠡和西施放在大英雄大美人的定位上来书写,而最后让两人泛湖而去,“成就君王事,还我平常心”,所谓“平常心”,也是范蠡和西施的“初心”,更是梁辰鱼的“初心”,这也是我选编《浣纱记》的“初心”。

须知,《浣纱记》写的是2500年前故事。我们不能拿今天的标准来要求古人,苛求古人,更不能凭空想象和捏造,对历史名剧随意删改。一句话,我们不能违背了作者的“初心”,违背了梁辰鱼的本意,胡乱修改,更不能给范蠡泼脏水!否则,就是对梁辰鱼的背叛,也是对“浣纱记”三个字的亵渎!

不了解历史,不懂得梁辰鱼的“初心”,不了解范蠡和西施的“初心”,是很难做出正确的评判的。我的自信就在于:选本尊重了梁辰鱼的“初心”。唯有“初心不移”,这个戏才姓“昆”;唯有“初心不移”,这个戏才姓“梁”;唯有“初心不移”,才有资格叫《浣纱记》。因为“初心不移”,所以相信若干年以后,昆剧舞台上还一定会有我们的《浣纱记》!

作者简介

▲杨守松

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昆剧古琴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

(来源 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

责任编辑:王一旭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66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