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十四五” 启航新征程】昆山高新区:攀“高”逐“新”,加速挺进“第一方阵”

09月28日 21:53

位于昆山生物医药产业园的泽璟制药日前发布2021年半年度报告:随着新药多纳非尼获批上市销售,今年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240.95万元,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十年磨一剑”孕育创新成果,泽璟制药的发展历程正是昆山高新区不断攀登高峰的生动缩影。

十年来,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翻番、工业总产值从900亿元到15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40亿元到100亿元的飞跃。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900.2亿元,同比增长4.3%,迈上新台阶;工业总产值1525亿元,同比增长10.5%,实现新跨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4亿元,同比增长5.6%,突破历史大关;到账外资5.25亿美元,同比增长169%,创下近年最高纪录。实力越凸显,排名越靠前,昆山高新区在全省、国家序列中综合排名“五连升”,分别达到第6名、第39名。

如此增速,来之不易,这与高新区在新兴产业的前瞻布局和创新积累紧密相关。今年以来,全区聚焦“开好局、起好步”重要任务,拼抢战略叠加机遇,狠抓决策部署落实,统筹推进稳增长、强创新、优结构、美生态、保安全、惠民生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保持高位攀升势头,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达67.6%和64.4%,“高新”特色更加亮眼。展望“十四五”,高新区将以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为奋斗目标,力争到“十四五”末期进入国家级高新区前30名;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4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55亿元,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25亿元,工业总产值接近2600亿元,实际使用外资增加18亿美元;每年新增3-4家上市公司,达到30家左右。

激发动能,走好创新转型先手棋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昆山高新区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有效高企达568家,占全市总量的1/3。

去年9月,高新区建成启用中科可控智能化生产线,构建起了“从研发到行业,从产业到地方”的协同式创新架构,让复杂繁琐的制造工艺“聪明”起来。在这里,90秒即可组装一台整机,生产线自动化率达95%,在线检测率、自动数据采集率均实现100%。

技术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创新领先一路。近年来,高新区坚持自主可控产业路径,推动产业链向高端攀升。中科可控、丘钛等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企业汇集,发展以先进计算、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千亿级产业集群;通力、研华、佰奥等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企业超200家,年产值近400亿元,聚集总部企业超20家。

在高新区,世界的前沿、时代的脉搏触手可及,一大批现代产业集群崛起,创新创业的“最强大脑”集聚。今年以来,高新区与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计算所、生物物理所等合作实现项目化落实;提速产教融合基地典型建设,与东南大学等5所高校开展共建合作,联培攻关课题近30个;新增“头雁人才”2名,引进培育国家级人才7名,累计达66名,总量占全市40%以上。

人才集聚带动创新提速,不断刷新着产业发展底色。今年7月,《2021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百强榜》发布,昆山高新区上榜。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去年,全球质子放疗行业的领军企业迈胜医疗来了,并成功研制世界最小的医用质子加速器,首创治疗室、旋转机架与加速器集成一体化。正是看到昆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迈胜质子医疗产业化项目落地昆山,全面建成后可实现质子医疗系统装备分期量产,预计年产值达100亿元。

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这团星火,正是高新区发出的创新光芒。“正是源自对创新方向的高度自信和坚强定力,高新区闯出了一条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之路,前瞻性布局的很多高新技术项目和产业,为未来发展打下扎实基础。”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方世南教授点赞道,希望高新区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在高平台上再创“新”和“高”。

攒足后劲,找准创新突破主攻点

重大项目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在高新区,传统产业起到了“压舱石”作用,保持区域制造业根基的稳固,而新兴产业则扮演了“加速器”的角色,决定制造业未来的高度。

走进通力电梯,200多米的电梯试验塔映入记者眼帘。这里是通力全球最大、研发实力最雄厚的生产基地之一。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加紧生产赶订单。今年以来,通力电梯订单量持续增长,1-7月订单量同比增长13.4%、安装量同比增长14.8%。

“与去年相比,我们的出口市场正在快速恢复。通过投资物联网技术,部署5G技术与架构本地边缘控制系统,打造低延时运营环境,进一步提高产能。”通力中国供应线运营总经理岳瀚石介绍,今年初,企业上市了DX电梯,运用物联网技术,扩展电梯数字应用的使用范围,优化客户体验。

从通力电梯向东驱车2公里,便来到了福伊特造纸(中国)有限公司。1-7月,该企业实现销售额16亿元。“今年订单量预计较去年增长50%以上,全年销售额预计超26亿元。”福伊特公司亚洲区总裁喻致兵告诉记者,今年企业计划再投入6000万元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和设备升级改造,持续提高本土制造能力。

龙头型企业产能攀升,是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印证。中科可控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项目今年产值预计超40亿元;总投资30亿元的迈胜质子医疗产业化项目预计今年11月完工交付,投产后年产小型质子加速器15台(套);总投资18亿元的丘钛微电子手机数字摄像模组项目正大力推进,将形成年产手机数字摄像模组1.2亿颗的能力,预计新增年产值30亿元……高新区重量级增资扩产动作频频,再度掀起新一轮发展热潮。

高新区在“危”与“机”中,把重大项目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抓手,加快实现总量与质量并重、速度与效益统一的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区集聚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项目超1400个,并持续加紧招引、生成、推进项目,力争形成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强动能。

“高新区将以新产业、新业态的增量导入和聚合,构建起‘创新源、产业核、联动廊’式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实现‘产业+科技’深度融合发展。”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新区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更有信心,在全市现代化建设大局中,生产更多首发先发、创新创造的实践成果。为此,全区上下将牢牢锚定奋力争当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排头兵的目标,聚力建设新城市、大力培育新产业、全力布局新赛道,力争到“十四五”末,进入国家级高新区前30名。

增势赋能,营造创新引领生态圈

如果将高新区比作一片枝繁叶茂的丛林,那么智谷小镇一定是最美景致之一,目前已吸引创业团队超400个,高科技企业占比95%以上。

昆山城西,一个3.84平方公里的空间内,智谷小镇用不大的空间资源达到生产力的最优布局。庙泾河发展走廊穿“镇”而过,东西串联起大渔湖、傀儡湖、阳澄湖等水系湖泊,形成生态优势明显、充满创新活力的“三湖两园一镇”格局。

“当初,我带着技术、带着项目而来,毅然搞起了总部经济,高新区给了我大大的惊喜。”鲲鹏通讯(昆山)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阳将高新区看作创新的沃土。历经多年,鲲鹏通讯一跃成为国内物联网智能终端的领头羊。在王阳看来,这里的每一天都是充满希望的,高新区就是一个可以实现梦想的地方。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用这句话形容丘钛微电子手机数字摄像模组项目的建设十分贴切。不到两年时间,一期厂房投入使用,二期项目建设完成,三期项目将于明年全面建成。“尽管疫情让我们面临暂时的困难和挑战,但投资昆山的信心从未动摇过,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坚定。”很多客商与丘钛科技集团董事会主席何宁宁一样,对高新区的营商环境赞赏有加。

疫情之时,针对复工复产用工保障问题,高新区通过包机、专列帮助丘钛等企业“点对点”组织员工返岗,并帮助企业从贵州等地招聘了千余名务工人员来昆就业,缓解了重点企业用工难题,这些“细微动作”,企业家、投资人都看在眼里。何宁宁始终认为,投资高新区是丘钛科技集团最正确的选择。

全球范围内的合伙人纷至沓来,让他们留下来的理由有很多,比如,高新区在提升生态环境和完善城市功能上突出“高新品质”,城市绿地率33.4%,人均绿地面积8.1平方米,步行15分钟可到达一处公园绿地,高新区生态底色更加亮丽;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高新区规划了一批功能齐全的城市综合体、特色街区以及医院、学校、文体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在争先进位中展现更高追求、更新作为,高新区领导干部挂帅出征,下沉到攻坚第一线,“零延时”服务企业发展、项目建设,紧盯堵点问题,加强政策集成研发、推进流程再造,为的就是打造彰显高新优势的一流营商环境,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再创新奇迹。(融媒体记者 左宝昌 陈佩华 张田 李宪刚 顾洁 张骏申 朱晓磊 薛春鹏)

责任编辑:刘文琦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6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