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最美老干部”王道伟:白头惟有赤心存
他,曾是一名新四军太湖游击队战士,为驱逐蒋匪帮浴血奋战;他,曾是造福一方的带头人,为昆山经济社会发展艰苦奋斗。离休后,他离岗不离志,先后为昆山文化建设、园林绿化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发挥了积极影响和重要作用。他就是原昆山县副县长、政协副主席王道伟。
“往事回眸酒陈年,为霞满天迟到爱,党情永恒情未了,时光寄语花晚开……”93岁的王道伟在所著的《初心岁月》这本书中,写下饱含深情的七言律诗。他坦言:“自己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同志,应该永远保持本质不变,思想常新,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退位未敢忘忧国,白头唯有赤心存,把有限的晚年生命奉献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是我们老党员老同志的人生追求。”
1989年离休后,王道伟继续担任昆山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昆山县志》主编,负责编纂新中国成立后的昆山首部地方志。但因我市修志工作起步全省最晚, 还经历过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档案资料遗失、损毁严重,编纂难度可想而知。王道伟带着各部门抽调来的十多名工作人员,组成地方志编纂小组,并提出“五年任务,三年完成”“时间上后来跟上,质量上后来居上”目标口号,激励团队干事热情,把常人眼中艰苦、辛苦、清苦的“苦差事”干出“甜味”来。
为搜集尽可能丰富的史料,在王道伟带领下,编纂小组前往上海各大报社寻找关于昆山的消息,前往南京档案馆查询所需的档案资料。王道伟介绍,上世纪80年代,资料全靠手抄,为节约时间,他就事先准备好干粮,在档案馆一待就是一天。同时,还要对史料进行综合研判,去伪存真,让县志经得起时间历史的考验。作为主编,在《昆山县志》出版前,王道伟将自己关在一间小办公室整整3个月,对1000多万文字逐字逐句把关。正是在王道伟等人的努力下,《昆山县志》获评全省优秀地方志。
亭林园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迄今有百年历史。上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年久失修,园内衰败不堪。为顺应人民群众期待, 王道伟又担负起亭林园修缮重任。在担任昆山园林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人及顾问的16年间,他筹资500余万元,先后实施亭林园遂园、顾炎武纪念馆、昆曲博物馆、名人书法碑廊等建设工程,并前往上海、苏州、宁波等地考察重点园林,汲取可借鉴的思路与经验, 力求在保留园区悠久历史文化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公园特色,优化布局,使其成为生态休闲文化综合体。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心下一代工作事关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事关改革发展全局。”王道伟表示。1992年以来,他先后担任昆山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常务副主任、主任、名誉主任等职,主持并编写了有关思想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法制教育等书籍23部。他还7次组织编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思想道德法制教育、迎香港回归、新中国成立50周年等内容的大型图片展,并在每年暑期率领关工委老同志,到全市城乡镇村巡回展览,吸引参观者百万余人次。在市委领导下,昆山市关工委分别在2000年和2005年获得全国先进荣誉。
在加强对青少年教育的同时,他还注重为青少年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带头并发动社会各界和“五老”帮助失学、失意、失爱的青少年。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市关工委联合昆山慈善总会、江苏秉龙基金会,每年对100名民工子弟资助学杂费。同时,他还助力各级关工委挽救了一批“迷途羔羊”。比如,陆家镇孤儿陈进(化名),由于父母病故,无人收留,一度走向犯罪边缘。在王道伟关心下,该镇三任关工委主任延续帮教,并安排陈进到邻镇中学就读,使得陈进不仅生活上得到保障,思想上也得到转化,最后考取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走上一条光明的人生道路。
人生唱晚,夕阳胜金。王道伟虽然年事已高,但仍保持着阳光心态,每天坚持学习和锻炼,先后出版《玉壶布衣》等6本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书籍作品,充分彰显了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也让我们看到了广大离退休干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崇高革命精神,令人感怀、催人振奋。
融媒体记者 | 张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6404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