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区域创新枢纽,推动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

08月13日 10:17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南京率先提出建设长三角科创圈。去年12月底,科技部发布《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目标和举措。日前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也对南京都市圈助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南京城市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但面对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的新背景与新要求,迫切需要结合自身优势,进一步明确在区域创新格局中的战略定位,提出切实可行的推动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的路径。

一、南京亟需提升在长三角科创共同体中的地位

自2018年“长三角科创圈”设想提出以来,南京市不断加强与上海、杭州、合肥等周边城市的交流与合作,稳步推进长三角科创圈从设想到共识再到现实,在创新主体合作、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政策衔接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南京在推动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中也面临着以下三个核心问题。

1.科教资源丰富,但转化为创新优势的动力不足

南京“大学、大院、大所”云集,是我国最重要的科教文化基地之一,但是受制于体制机制障碍以及市场激励不足等问题,科技成果转化率在长三角地区仍处于低位。根据《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的统计结果显示,南京“大学、大院、大所”中仅东南大学的技术成果转化合同金额排名进入全国前十,远低于上海市的总体水平。

2.产业基础雄厚,但创新能力仍需要进一步提升

南京是长三角城市群先进制造业中心之一,具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较为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同时,南京通过整合市域产业园区,实现了各园区在支持政策、园区品牌、管理模式、考核体系等方面的统一,推动了全市主导产业的优化升级,高技术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不断提升。但是,与上海、苏州、杭州和无锡等长三角其他核心城市相比,南京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强度仍然偏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南京市专利授权数量分别低于杭州、苏州和上海,其数量不足苏州市的60%,不足上海市的50%,人均专利授权数量也低于苏州、无锡和杭州等城市。

3.交通优势明显,但面临被不断削弱的风险挑战

南京是我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在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格局中,南京位于京沪通道和沿江通道的交汇点,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路网性枢纽。然而,虽拥有京沪线的众多优势,但南京与南昌、福州、长沙、广州等南下诸城市的高铁连接不够顺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高端创新要素的集聚和扩散。相反,合肥与杭州的交通格局近年来则获得了较大幅度的改观。以合肥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枢纽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伴随着宁杭高铁、商合杭高铁等的开通,杭州对于苏南和皖南城市的影响力将大幅提升,南京作为华东地区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将被进一步削弱,创新要素集聚能力也将进一步被削弱。

二、南京与长三角节点城市的战略分工

目前,南京在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中尚缺乏清晰明确、科学合理的战略定位,要综合考虑与上海、杭州、合肥等三个核心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南京的科创资源优势、地理区位优势和综合交通优势以及在城市创新网络中的作用。从全球、全国和长三角不同尺度创新网络看,南京承担着区域创新枢纽的功能,应该着力打造长三角科创共同体的区域创新枢纽城市。所谓“区域创新枢纽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作为创新要素集聚、交换、流动和扩散的中心。

1.上海市的创新龙头和门户作用相对明确

上海的综合创新能力决定了其在长三角科创共同体中的龙头城市地位和多尺度城市创新网络中的创新门户地位。上海承担了长三角城市群80%以上的全球创新联系以及60%以上的全国创新联系,而与长三角城市间的联系主要集中在南京、杭州、合肥与苏州等核心城市,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创新联系较少。

2.杭州与合肥的区域创新枢纽职能不突出

杭州的综合创新能力整体高于南京,但杭州作为创新枢纽,其可辐射的腹地范围有限,同时周边缺少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能与之形成较强的创新要素流动格局;合肥是长三角除上海以外唯一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但其聚焦的主要是基础和原始创新,且其综合创新能力离南京和杭州还有一段距离,对带动周边区域城市创新发展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3.区域创新枢纽定位有利于南京优势释放

南京作为长三角腹地中心城市,区域创新枢纽的战略定位将更大限度地释放南京的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和科教资源优势,可以有效应对南京综合交通枢纽优势被不断化解的危机,也可以进一步推动南京的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区域创新枢纽的定位一方面要求南京要进一步提升城市自身创新能力,吸引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在南京进一步集聚,另一方面也要求南京积极推动创新要素向江苏省内的扬州、镇江以及安徽省的马鞍山、芜湖、宣城等城市流动与扩散。

三、南京推动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的策略路径

1.积极推动打造两个“创新三角”,重构长三角创新空间格局

围绕区域创新枢纽城市的战略定位,南京应该积极推动打造两个“创新三角”,推动创新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完善区域创新网络。两个“创新三角”分别为沪宁杭、宁杭合两个“创新三角”,“沪宁杭创新三角”主要依托沪宁杭三个城市丰富的科教资源和雄厚的制造业基础,重点打造科技与产业综合创新三角;“宁杭合创新三角”主要依托宁、合两个城市的制造业基础,充分发挥杭州的数字经济发展优势,重点打造产业创新三角。以建设两个“创新三角”为目标,南京要重点推动两个空间建设。一是合作建设沪宁合科创走廊,主动联合上海、苏州、无锡、合肥等城市打造沪宁合科创走廊,推动沪宁合科创走廊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二是推进宁杭创新经济带建设,为“沪宁杭科技与产业综合创新三角”和“宁杭合产业创新三角”提供关键支撑,改变长三角城市群长期以来南北两翼孤立发展的局面。

2.打造“一核四廊”的创新型都市圈空间结构,提升都市圈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发挥G40、G42、G312等公路沿线创新要素集聚作用,继续推动宁滁、宁扬和宁马城际铁路以及来六高速等快速通道建设,加快都市圈创新要素集聚流动。持续推进仙林-宝华、六合-仪征、南谯-浦口、江宁-博望等跨界区域发展,着力打造都市圈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形成都市圈科创走廊的创新支点。加快完善“一核四廊”(“一核”即南京科技创新发展核,“四廊”分别为宁镇科创走廊、宁扬科创走廊、宁滁科创走廊和宁芜科创走廊)的都市圈创新空间结构。宁镇科创走廊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宁扬科创走廊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集群,宁滁科创走廊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宁芜科创走廊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3.打造中心城区“326”创新区体系,促进资源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化

积极顺应科技创新由郊区科技城向中心城区回归、在中心城区集聚的发展态势,发挥南京中心城区“大学、大院、大所”创新主体集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空间活力旺盛的优势,打造中心城区“326”创新区体系(3个锚点加型创新区、2个更新改造型创新区和6个远郊科技园型创新区)。一是围绕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等“大学、大院、大所”加快推进秦淮、鼓楼和玄武3大硅巷建设,聚焦芯片制造以及相关设计工程软件、核心工业软件、机器人领域、医学影像设备元器件等“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开展联合攻关;二是启动南京城区更新改造计划,加快滨水地区、工业区、老旧小区更新改造,植入“第三空间”打造创新创业街区,形成鼓楼铁北片区、老城南小西湖片区等2处城市更新再造型创新区;三是聚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领域,推动城市边缘产业园区创新转型,布局大科学装置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施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建设高水平重大创新平台,在江北新区、麒麟科学城、江宁高新区、白下高新区、雨花台高新区和新港高新区打造6处城市化科技园区型创新区。

4.构建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区域创新枢纽城市的建设指标体系

建设长三角科创共同体的区域创新枢纽城市必须构建明确的发展目标,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为制定创新发展政策提供重要依据。城市创新能力建设是南京推动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的“底气”,是发挥区域创新枢纽作用的基础。构建创新网络,推动创新要素在长三角区域范围内高效集聚和扩散,是发挥南京区域创新枢纽作用的根本要旨。对照区域创新枢纽城市基本内涵,从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合作水平两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可选择研发经费投入强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和高技术企业数量等四个指标,创新合作水平方面选择与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合作发表论文数量占比、与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合作申请发明专利占比、与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共建跨区域创新服务平台数量和长三角内可以使用南京发行的科技创新券的城市数量等四个指标。(来源 长三角一体化)

责任编辑:沈莹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57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