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额占全国近四成,增速不及平均!长三角上半年出口“成绩单”是好是坏?
高基数下的低增长,算得上差强人意。
2021年上半年,苏浙沪皖出口总值分别达到14812亿元、13829亿元、7037.79亿元、1862.9亿元,位列全国第二、第三、第五及第十一。
从总规模看,长三角出口总值在全国出口总值中占比38.1%,贸易顺差贡献过半。不过,从增速看,上半年长三角出口平均增长为23.43%,较全国28.1%的平均增速低了4.67个百分点。
上半年,长三角三省一市中,江浙沪的出口增速均跑输全国。在业内人士看来,基于优势显著的出口总值,长三角低于全国平均的增长速度并非“差成绩”。
以浙江为例,上半年,浙江省贸易顺差达8450亿元,位列全国第一。
“浙江省一般贸易出口占比在全国领先,因此在贸易顺差上占优。同时,浙江民营企业驱动力日益增强,对外贸支撑作用越发凸显。”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孔令刚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江苏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
数据显示,上半年,江苏出口14812亿元,增长22.1%,较2019年同期增长14.8%。其中,出口机电产品9822.2亿元,增长22%,占出口总值的66.3%,拉动出口增长14.6个百分点。“江苏与欧盟、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优势明显。”孔令刚指出。
与苏浙两省相比,得益于相对较低的基数,安徽以34.5%的出口同比增速遥遥领先,高出全国平均增速6.4个百分点。
孔令刚认为,上半年安徽外贸能延续增长势头,主要得益于各级外贸政策实施有力有效、优势产业拉动作用明显、部分市和平台载体有力支撑、推进贸易畅通卓有成效、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服务效能和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等六大因素。
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亦为安徽出口增长注入强劲动力。“2021年初,合肥海关在全国率先启动了长三角海关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改革试点。”孔令刚补充道,“同时,安徽实施了沪皖‘江海一港’通监管模式,积极探索与长三角地区海关协同开展企业集团加工贸易保税监管改革。”
在保持高增长的同时,在疫情背景下,安徽的出口结构进一步改善。
“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上半年实现出口83.3亿美元,增长52.9%;在大项目拉动下,集成电路、制造设备进口大幅增长。”孔令刚指出,“此外,上半年,安徽省跨境电商交易额88亿元,增长63.6%。事实上,苏浙皖都抓住了(跨境电商)这个机会,但苏浙出口产品类型以及范围有所不同。”
展望未来,孔令刚建议,安徽还可从以下几方面发力,进一步扩大出口。
“一是全力培育壮大贸易主体,用足用好各类贸易平台。二是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加大力度推进内外贸一体化。三是调整优化促进政策支持结构,如取消一些临时性阶段性政策,增加市场采购贸易、二手车出口试点等一些新业态新模式支持政策。四是优化提升跨境贸易环境。五是加强与长三角区域的合作,学习苏浙经验。”孔令刚说。
相比之下,上海市的“成绩单”显得稍逊一筹。
上半年,上海市实现进出口总值1.88万亿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19%。其中,出口7037.8亿元,增长9.6%;进口1.18万亿元,增长25.4%;贸易逆差4752.3亿元,扩大59.3%。对此,孔令刚认为,上海持续出现贸易逆差且越来越显著,与上海的产业结构、所处的特殊位置以及承担的部分特殊使命有关。(来源 长三角日报)
责任编辑: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57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