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法宝”助农民“一地双收”,昆山“水稻+N”综合种养模式区镇全覆盖
一水两用,一地双收。仲夏时节,锦溪镇长云村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的1850亩水稻在烈日下更显葱郁。稻田深处,小龙虾悠闲地穿梭其中,鸭子的“嘎嘎”声不时传来,一派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我们隔夜下好地笼,清晨5点多起笼,一天能上市40-50斤小龙虾,批发价为18-20元/斤。”合作社管理人员王见林告诉记者,今年长云村共实施稻鸭共作300亩,稻渔共作40亩。“4月份放养的小龙虾,现在已经长成上市,恰逢龙虾季,每天都是供不应求。稻田里养出的龙虾质量更好,综合种养、一地双收,亩产值也可增加2000元以上。”王见林笑着说,稻田综合种养已成为长云农地股份合作社增收致富的一个“法宝”。
稻田综合种养是根据水稻的生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与鸭、蟹、虾、鱼等的生活特点探索出的一种高效立体种养模式。这种“水稻+N”模式通过种养互作,以稻促渔、以渔保稻,实现“一地双业、一水双用、一田双收”,对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我市稻田综合种养试点工作于2017年启动,通过近年来的连续试点和推广已实现全市11个区镇全覆盖,至去年底已累计实施8371.57亩。期间,为推进试点工作的有效开展和规范化实施,市农业农村局制定出台了《稻田综合种养技术规程汇编》《昆山市稻田综合种养试点实施细则(试行)》,对共作技术、配套设施、田容田貌等进行规范,形成农户自愿申报、技术部门跟踪指导、第三方核查、新增面积补贴扶持的运行模式,截至2020年,我市已累计发放扶持资金136.86万元。记者了解到,今年我市稻田综合种养预计实施面积2500亩,其中,稻鸭共作面积2077亩,稻渔共作面积近400亩,养殖品种也更加丰富,包括螃蟹、河虾、小龙虾、锦鲤等。
稻田综合种养为何广受农户欢迎?几组简单的调查数据就能看出究竟。据悉,在稻田综合种养区域,水稻生长仅需500公斤商品有机肥作为基肥,比常规水稻种植亩均减施纯氮10公斤,且全程不使用化学肥料与农药,在实现减肥减药的同时,还能促进水稻丰产丰收。统计数据显示,稻鸭共作田块水稻产量为950-1000斤/亩,稻渔共作为700-750斤/亩,稻米实现全程绿色生态化种植,产出的有机米销售价格是常规稻米的3-4倍,加之田间共生共长的畜禽与水产品,亩均效益较常规水稻增加2000元以上。
“今年我们合作社的205亩水稻全部采用稻鸭共作模式,6月中旬水稻移栽后每亩放养15只鸭子。经过100多天的生态养殖,10月中下旬就可上市销售了。”昆山丰产坊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小亮告诉记者,自2019年以来,合作社已形成鸭稻米、稻田鸭的产品特色,产出的“丰泽田庄”有机大米深受消费者欢迎,市场售价24元/公斤,稻田鸭售价60元/只。常规销售以外,稻田养鸭还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一景,近距离感受鸭子在稻田间捉虫、除草、嬉戏成为深受游客欢迎的农事体验项目。
“田还是那块田,变的是种田理念。”市农业推广中心主任史平表示,我市农业部门还将不断丰富和探索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内涵,将种养模式却从“单一”转向“复合”、从“粗放”转向“绿色”,让更多农民通过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实现增收致富。
(融媒体记者 张 欢)
责任编辑:沈莹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52958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