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流动党课”让初心永驻!
“流动党课”是润物有声的“及时雨”,是流动式的“加油站”,是党员群众蓄能的“蓄电池”。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市面对基层党员难集中、教育培训难覆盖等实际问题,积极延伸学习触角、拓展学习途径,按照 “实际、实用、实效” 等原则,变“上课”为“送课”、“读念”为“讲述”,进一步打通了党史学习教育基层宣讲“最后一公里”。
临近傍晚,位于巴城镇的“工友益站”分外热闹,40多名来自戏曲百戏博物馆建设工地的施工人员齐聚一堂。伴随着电影《地道战》的经典音乐,工地“流动党课”正式开课。
虽然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现代化的观影设备,但这种接地气的“露天党课”却颇受工友们欢迎。“昆山历史上曾经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为社会主义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志士。现在的生活这么好,都是他们拿命拼出来的,我们所有人都要积极学习他们身上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党员工友李明感慨地说。
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也是最好的教科书。我市结合行业特色,有效实现建筑工地流动党员党史学习教育“全覆盖”,利用“工友益站”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组织开展轨交S1线等建筑工地宣讲服务活动,并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志愿服务、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让广大流动党员在学习中增强信仰信念,凝聚干事创业的激情活力,提升为民服务的本领水平。
作为临沪桥头堡,花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方式有点“潮”。近日,一辆开往上海白鹤镇、安亭镇以及昆山花桥党群服务中心的大巴车,从花桥经济开发区横墅江社区缓缓驶出。这辆名为“初心号”的红色大巴将“安花白”三地的红色教育资源一一串起,通过移动课堂与共享党课,为三地党员提供“跟团学、半自助学和自助学”等学习服务。
在“初心号”车身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红色大字紧扣主题。巴士专门配备了两名 “初心”讲解员和一名优秀党员司机。在大巴行进过程中,讲解员详细介绍了“初心之旅”三个学习参观点的基本情况,并向乘客讲述了红船精神、中共昆山独立支部成立等“初心”故事。党员群众们边学习党史,边感受沿途三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不少党员表示,边走边看边学边悟,这是一堂身临其境的“流动党课”,不仅方式新颖、形式灵活,还进一步凝聚了奋进力量。
除花桥外,陆家镇也推出“红色之旅·行走党课”。一辆辆搭载着党员和群众代表的“红色之旅”巴士从陆家镇党群服务中心出发,深入启发广场小区“党那里”、好孩子生态馆、陶一球纪念馆、古木亲子运动公园等“红色之旅”打卡点,让大家在边走边看边听边学中充分感受红色教育氛围,进一步激发比学赶超热情。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我市上下不断丰富党课形式、创新党课载体,让党史学习教育走心又走“新”。
“我这次要讲的是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故事……”近日,在周市镇张家角社区的一座红亭里,社区每周组织的精品党课又如期开讲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社区党支部邀请的“红色主讲人”通过深情讲述,成功在社区“圈粉”,激发了在场流动党员、社区居民学习热情。
党员到哪里,组织工作就要覆盖到哪里,党史学习教育就要开展到哪里。周市镇张家角社区为解决流动党员党史学习教育集中难、学习方式单一、效果不突出等问题,创新开辟社区红亭作为学习阵地,并邀请退休老党员、老教师、退役军人以及青年志愿者担任主讲人,以“流动党课”的形式,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精神。在社区党员群众心中,这座意义独特的红亭,已成为“海棠花红”的前沿阵地、社区流动党员的生动课堂、社区党群关系最紧密的纽带。大家纷纷表示,党课从会议室搬到公园长廊,非常接地气;“红色主讲人”把党史理论转化成老百姓听得懂的“乡音土话”,也更让大家喜欢听、听得懂、记得住、学得会。
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课堂。张家角社区只是我市各大社区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缩影。为让每一名流动党员都学起来、动起来,让“神经末梢”与“中枢大脑”意志统一、行动统一、步调一致,我市各大社区纷纷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之举,助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融媒体记者 巫晓亮)
责任编辑: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47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