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奋勇争先,书写“强富美高”新答卷

06月04日 17:29

时代的华章,总在奋斗中书写。去年以来,昆山在大战大考中强健筋骨,不仅夺取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还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系列荣誉,连续17年位居全国百强县首位,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加固。

“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昆山牢记总书记嘱托,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展现昆山发展的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全力探索以“强富美高”为鲜明标识的现代化路径。

“昆阜遥看小一拳,登临浑欲接青天”。回望来时路,昆山以市强民富的精彩实践,演绎城市改革开放的发展传奇,见证百姓在全面小康征程中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夯实“经济强”的基础优势

庚子初春,疫情尚未消散,星巴克就与昆山开发区签约,携手打造“咖啡创新产业园”,首期投资1.3亿美元。自去年11月16日破土动工后,“咖啡创新产业园”可谓“一天一个样”。

▲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效果图

经受住疫情的“压力测试”,昆山对资本、项目的吸引力更强。今年第一季度,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4亿元,同比增长16.5%,较2019年同期增长23%,两年平均增长10.9%。其中,工业投资46.3亿元,同比增长19.8%,较2019年同期增长44.1%。

经济发展,“稳”要有“压舱石”、“进”要靠“大块头”。

位于高新区的迈胜质子医疗产业化基地,仅用了两个月,就完成主体结构封顶。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先进的质子治疗系统研发生产基地。从全市层面来看,一季度我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4亿元,同比增长16.5%,较2019年同期增长23%。

▲首台迈胜小型医用质子加速器

在昆山,随着一个个重大产业项目接续落地、拔节速长,有力带动了我市产业增量崛起、存量变革。比如,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电子材料—零组件及系统部件—整机生产”垂直整合生态产业链;千亿级智能装备产业已形成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智能制造装备、专用设备、机器人等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立于潮头者,风光早得之,风浪亦先历。“高质量发展不是靠数量的累积,而在于以新动能为代表的质量突破。”作为全球产业链上的昆山,正从“跟跑”“并跑”转向“领跑”。今年2月,昆山“第一会”聚焦数字经济,吹响打造“数字之城”的冲锋号。

先人一步,才能胜人一筹。昆山抢抓数字经济和数字化产业发展机遇,出台《关于贯彻落实〈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的实施方案》及8个专项工作方案,提出“到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1200亿元、数字产业化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超16%”等一系列发展目标,启动首批53个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涉及资金达330亿元。

2021年首批53个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启动

创新发展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依托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越来越多的企业实现了从代工模仿到自主创新的模式转化、从高强度要素投入拉动到高能级创新驱动的动力转化,有力支撑了我市工业经济在高平台上行稳致远。今年一季度,全市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292.9亿元,同比增长48.8%,其中我市13家龙头企业完成产值1012.5亿元,同比增长35.9%。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升“百姓富”的幸福指数

漫步在周市镇市北村,白墙黛瓦的小楼整齐划一,屋前鲜花盛放,河堤两岸绿树成廊,新修的村间小道四通八达……难以想象的是,这座远近闻名的“明星村”曾被称为周市“北大荒”。

市北村村民唐永江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将家中5亩闲置土地转给村里,每年不仅能拿到股金分红,还能腾出时间务工增收。“现在的农民早就不是只会种地的农民,城里人能做的我们都能做,城里人有的我们也不缺。”他的言语间透着幸福。

“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昆山始终把富民优先作为发展第一导向,统筹推进产业富民、创业富民、就业富民、保障富民各项工作,推动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0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238元。

百姓富,既要总量达标,也要个体认同。“要把民生建设真正做到人民心坎上,必须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准确把握我们所处的坐标方位,对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把解决突出民生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摆在突出位置,在新的起点上共创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昆山各级领导早已有了这种共识。

看教育:昆山一手抓硬件投入,一手抓政策创新,创新招聘备案制教师,大力开展教师“置换式”轮岗交流,深化推行集团化办学,有效破解了教师编制不足、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十三五”期间,建成投用各类学校85所,新增学位6.8万个。

▲周市高级中学效果图

看医疗:昆山加快推进东部医疗、西部医疗、公共卫生“三大中心”建设,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昆山市中医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医院,实现“零”的突破,设立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4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和家庭医生制度建设。

▲东部医疗中心主体结构封顶

看养老:昆山建设市级护理院和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大力推行居家养老,推动居民小区适老化改造,拥有5个规模化养老服务品牌和5家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公办养老机构和日间照料中心社会化运营率达78%,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会化率达到90%。

▲日间照料中心

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通过一项项实实在在的举措,昆山筑高了社会保障底线,带领百姓共同奔向幸福小康生活。

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擦亮“环境美”的生态底色

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昆山加快推进锦淀周一体化发展,做实旅游度假区,这既是落实国家战略的关键抓手,也是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重要路径,推动昆山在共建世界级湖区的时代征程中,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GDP发展示范之路”。

高水平小康,成色有“绿”;高质量发展,底色在“绿”。昆山,以高度的行动自觉,打造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绿色”标注。

把镜头拉近一些。位于城南圩的后巷港湿地公园,原本是一块无人问津的荒地,高新区用了400多个日夜把这里打造成了居民竞相打卡的“网红地”,每天还可净化河水超过3600吨。近年来,昆山以河长制工作为抓手,狠下决心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粉墙黛瓦”的江南水乡特色风貌成为现实“画卷”,全面剿灭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劣V类水质河道,空气质量保持全省前列。

“昆山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也感受到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触底对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昆山直面问题,借鉴雄安新区等先进地区的规划理念,大力实施“减量发展”战略,建立“总体规划—单元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四级规划编制体系,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质转变。

致力“环境美”,昆山既有“宏大叙事”,也有“微观表达”。

全力推进“厕所革命”。昆山针对公共厕所数量不足、功能不全、管理不精等短板问题,每年将厕所建设改造纳入市镇两级重点实事工程,提速推进“厕所革命”。仅2020年就新建、改建标准化厕所518座,长江北路公厕入选全国公厕示范案例。

持续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昆山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专项行动,建立健全“一领四动”(党建引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全面发动、全民互动)工作机制,创新实施“三定一督”(定时、定点、定人监督)投放模式,在苏州全市范围内推广。

创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红黑榜”。昆山聚焦村容村貌改善、生活垃圾处理、水环境治理等重点工作,在江苏省率先推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红黑榜”,对804个自然村开展全覆盖督查考核,有力有序推动60个“黑榜村”环境面貌加快改善提升。

今日的昆山,展现出形态美、功能美、环境美的最靓颜值。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打造最具含金量的城市品牌

“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人才;有什么样的人才,就会有什么样的产业。”深谙城市发展之道,昆山提出打造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不仅要建设产业高地、创新高地,而且要围绕高层次人才需求,全方位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

一座蓬勃向上的科创之城,离不开文明指引、文化滋养。

走进昆山,处处可以感受到讲文明、促文明的浓郁风气,文明之花的绽放,正潜移默化推动城市的发展变化:在路口,乱穿马路的少了,遵守交规的多了;在公共场所,“一米线”“使用公筷公勺”等文明习惯成为日常……昆山摘下“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灿灿、沉甸甸的“金字招牌”,凝结了鹿城百姓“廿年磨一剑”的孜孜追求,城市知名度、美誉度、文明程度再上新台阶。

文化的熏陶,孕育了城市文明;文化的沃土,涵养了昆山底蕴。从2018年的经典昆剧《牡丹亭》开篇,到2020年23位梅花奖得主的集体登台谢幕演出,连续举办三届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赋予了昆山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情怀。3年内,全国现存的348个戏曲剧种与木偶剧、皮影戏两种戏剧形态在昆山实现“大团圆”,凸显了昆山这座文化名城在发展文艺事业上的胸襟。

▲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

文明之花在城乡处处盛开,离不了“书香”的持久浸润。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昆山精心打造昆曲和顾炎武两张文化“金名片”,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昆曲+”工程,制定昆曲发展五年规划,打造昆曲特色小镇,成立昆曲发展基金会,推进昆曲小剧场、戏曲博物馆等文化载体建设。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昆山升级改造侯北人美术馆、亭林园、森林公园等文体场馆,实现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打造群众文艺“惠民”“圆梦”“竞秀”三大行动,举办海峡两岸(昆山)马拉松赛等群众性品牌文体活动,用运动厚植城市的底蕴气质、用文化增强市民的向心力凝聚力。

▲2020海峡两岸(昆山)马拉松

阔步“十四五”,昆山正在坚定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全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标杆城市,努力将总书记“勾画现代化目标”的殷殷嘱托变为生动现实。(融媒体记者 史赛)

责任编辑: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4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