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寻访革命遗址】新四军淞沪(千灯)抗日游击区:谱写昆山“芦荡火种”传奇

04月15日 17:46

革命遗址简介:新四军淞沪(千灯)抗日史迹陈列馆和周达明烈士纪念馆位于千灯镇歇马桥村,2015年9月30日正式开馆。全馆分上下二层,第一层展馆为“永恒的记忆”,重点展示新四军淞沪(千灯)抗日游击区军民抗日对敌的全过程;第二层展馆为“留在记忆中的光辉形象”,重点介绍新四军淞沪游击纵队参谋长周达明烈士率部英勇抗敌,在歇马桥牺牲的光荣事迹。

英雄浩气荡山河,革命精神励后人。新四军淞沪(千灯)抗日史迹陈列馆和周达明烈士纪念馆记载了先烈们用献血和生命铸就的光辉事业,激励着一代代干事创业者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新时代而努力奋斗。

“当时留下的部分伤病员在淀山湖地区养伤,在当地党组织和群众的掩护下,芦苇荡里坚持斗争,谱写了一曲军民渔水之情,为革命留下了抗日的火种。”周达明烈士纪念馆负责人戴学龙告诉记者。

歇马桥来了新四军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昆山人民紧急动员,纷纷成立抗敌后援会、民众救国会等抗日团体,誓死保卫家乡。

1939年6月中旬,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东进苏南,7月初在千灯歇马桥地区同昆山、青浦抗日游击队胜利会师,建立了新四军淞沪(千灯)抗日游击区。

1940年6月,中共淞沪中心县委、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淞沪游击纵队在昆山大慈成立,并在尚明甸、歇马桥等地建立五个区委。歇马桥地处昆山、上海青浦交界处,部队进入歇马桥后,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成立了区抗日民主政府,主要任务是整训、扩军和发动群众,培养青年干部,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

“在抗敌斗争中,昆青支队和淞沪纵队既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和工作队,每到一处,都会派出民运工作队广泛宣传,发动群众积极参军参战,有力地支持部队开展抗日斗争。”戴学龙介绍,当时人民群众积极为部队送衣送药、筹粮筹款,为部队侦察敌情、站岗放哨,配合部队破坏公路、烧毁桥梁,牵制日伪军的行动,使昆青支队和淞沪纵队在淀山湖地区畅通无阻。

昆山燃起“芦荡火种”

1941年初春,淞沪游击纵队参谋长周达明,率领昆青支队从歇马桥出发,准备与朱亚民率领的浦东游击队在松江天马山会师。行军途中,在谢石关村突遭国民党忠义救国军淞沪行动总队袭击,周达明参谋长和80多名指战员不幸壮烈牺牲,只有20余人趁着夜幕冲出敌人的重重包围,在歇马桥地区群众的掩护下,隐蔽在淀山湖的芦苇荡里,同当地抗日武装一起坚持斗争。这支部队后随朱亚民的淞沪支队进入浙东军区,全军整编后为解放军第20军第60师。这就是发生在歇马桥地区的昆山版“芦荡火种”故事。

周达明和战友们为抗战作出了杰出贡献。在1939年到1945年的6年烽火征程中,新四军淞沪(千灯)抗日游击区的战士们累计歼灭日军200余人、伪军1500余名,成为淞沪地区抗击日伪的主要武装力量。“周达明等革命前辈的大无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市住建局机关三支部党员朱危安说。

丹心一片照耀后世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双十协定》,新四军淞沪(千灯)抗日游击区共1500余人在歇马桥、青浦一带集结,北撤至江苏涟水地区,后整编为新四军第1师第3旅第7团。全国解放后,全军整编,序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第60师。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人们不会忘记为昆山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步入新四军淞沪(千灯)抗日史迹陈列馆和周达明烈士纪念馆,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史料……都在向参观者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周达明烈士的儿子周希曾充满感情地说:“作为周达明的儿子,我感到非常骄傲。”

如今,歇马桥村老街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景致优美的乡村休闲旅游胜地。每逢清明和抗战胜利等重要纪念日,市民纷纷自发前来缅怀先烈。“新四军抗日的故事,我们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并且将其发扬光大。”千灯歇马桥村村民陈永奎说。

【身边人说】

周达明烈士纪念馆负责人戴学龙: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泛开展敌后抗日斗争的新四军东进昆山,他们在昆东沪宁线、昆北阳澄湖和昆南淀山湖一带迅速发展壮大,创立了大片抗日游击根据地,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和争取民族独立自由的解放中,书写了不朽的华章。英烈们的民族气节和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融媒体记者 | 许晓明 张骏申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38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