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髹涂技艺,这对“80后”兄弟很有“范”

04月05日 16:05

一个葫芦大漆工艺品需要刷100次漆,耗时近2年。这项从夏朝就开始使用、如今几近失传的手艺——髹涂技艺,在“80后”昆山匠人范杰、范强兄弟俩身上得到了传承。

在震川城市管理办事处宝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大厅,展示着范氏兄弟近几年绘制的一系列大漆作品,葫芦、茶具、手镯、钢笔、挂件等漆器,典雅而又精致,让人不禁感叹传统技艺在匠人指尖呈现出来的独特美感。

昆山良渚文化绰墩山遗址出土的“彩绘漆杯”,让昆山漆器工艺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良渚以降,昆山漆器生产工艺主要用于古建和日常生活器具。清末,昆山漆器发展到鼎盛阶段,“范氏漆”便起源于此,传承至今已有百年,范氏兄弟为第四代传承人。

“2008年,我跟着叔叔‘范氏漆’第三代传承人范幸福学习大漆制作。”聊起自己热爱的漆器,范杰眼里散发着光芒。他说自己刚接触大漆时,由于过敏,双手肿得跟胡萝卜似的,甚至有过放弃的念头。但在学习制作过程中,范杰被这项工艺的魅力深深折服,一做就是十多年。“制作大漆工艺品,一要克服过敏,二要耐得住性子,因为制作工序繁多,还要考虑湿度、温度等外在原因,非常考验人。”范杰边说边展示了他耗时两年、“打捻儿”了100道漆后才制作完成的朱砂金箔葫芦,温润如玉的质感散发着浓浓的古韵。

在延续传统技艺过程中,范杰还不断提升改良“范氏漆”制漆技艺,形成了大漆提炼技艺和脱胎犀皮髹涂技艺两大工艺。他还将现代工艺中的“增氧爆气”技术融入到“范氏漆”加工制作技艺中,所生产产品干燥时间快、流平性好、漆膜亮度高、韧性强,是昆山范围内的“独一家”。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苏州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大会上,“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为响应上级号召,推动文化强市建设,震川城市管理办事处积极挖掘辖区内文化传承手艺人,在了解到范氏兄弟的事迹后,我们第一时间汇报至办事处文体站,并鼓励他们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震川城市管理办事处宝衡社区工作人员沈建说。

“大漆在我国有悠久历史,我们既然选择了传承这项技艺,就要有创新意识,我和弟弟还在继续传承和创新这份传统工艺,我们也与社区商议,向市民开设公益性大漆工艺制作班,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大漆技艺。”范杰说。

融媒体记者 | 管胡雯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37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