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红色根脉” 长三角500余件红色档案珍品首次联展
银像、地图、布告、书信……一批长三角红色档案珍品,首次以联合展出的形式现身杭城。这几天,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档案局、档案馆联合主办的“建党百年 初心如磐——长三角红色档案珍品展”正在浙江省档案馆举行。
本次展出的500余件革命历史档案文献和影像资料,由20余家档案及文博部门合力呈现,通过“开天辟地宏图起”“革命洪流风云咤”“中流砥柱御外侮”“天翻地覆慨而慷”四个部分,再现了大革命、土地革命、全民族抗战与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全国胜利的不同历史时期,共产党带领长三角地区人民坚守初心使命,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壮阔图景。
珍贵的红色档案背后,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翻开泛黄的纸张,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重温档案里的“红色记忆”。
一尊银像与一封密信的初心
展览现场,令人目不暇接的省外展品占半数以上,它们多数是首次来到浙江。一尊目光如炬的半身像,让过往的观众不由得停下脚步、凝神细看。
只需一眼,就能认出他——卡尔·马克思。这个放大版的半身像,原型是全国唯一一尊马克思银质胸像——“马克思银像第六号”,它是共产国际赠送给中国共产党的珍贵礼物。
珍贵的马克思半身像,为什么会藏在皖南小城?这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21年4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东方大学,同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为培养革命人才,中国共产党先后选派任弼时、肖劲光、王若飞等人到东方大学学习。虽然那时马克思已逝世30多年,但各国的热血青年总是千方百计打听他的模样与生平,希望能将他的雕像带回国永作纪念。
这一愿望,很快通过校领导反映给共产国际。共产国际找来美工与银匠,精心铸造了10尊马克思银质半身塑像,赠送给各国共产党组织。银像第六号由肖劲光带回国内。
回国后,肖劲光调至江西萍乡安源路矿工作,将银像交给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总主任刘少奇。这尊银像,助推马克思主义在安源的传播。1925年秋,安源党组织遭到反动军阀破坏,为保存革命力量,人员被迫疏散。离开安源之前,刘少奇嘱咐工人俱乐部秘书梅大栋,希望他将银像安全带回皖南开展革命活动。
辗转回到家乡旌德,梅大栋在村里开办农民补习夜校,有了觉悟的贫苦百姓纷纷投入革命,全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1928年,旌德县发生反革命政变,梅大栋被捕,梅家房屋被查封。梅家人冒着生命危险将银像深藏在柴房的瓦堆下。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将它交给旌德县人民政府。
每一份档案背后,都藏着一段独特的历史记忆。在这次精选的展品中,浙江省内各档案部门送展的一共185件。其中一封写在《三国演义》中的密信,令人印象深刻。
这封密信的作者是卓兰芳,曾在1928年5月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据档案记载,1929年,中央决定暂时取消浙江省委建制,对浙北、浙东、浙西各派1名巡视员进行指导。1930年4月,卓兰芳化名李品三,以中央巡视员的身份来到诸暨组织农民暴动。为保守机密,卓兰芳将暴动计划密写在《三国演义》里。信中对行动时间、方法和步骤作了具体的规定,虽暴动最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失败,但这份名著中的密信却保留至今。
一尊银像,一封密信,见证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坚守初心和使命。
一次联合布展的新尝试
实际上,这不是长三角地区档案部门首次合作。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沪苏浙皖档案部门按下了合作交流的“快进键”。
这几年,长三角地区异地查档服务取得突破性进展,如今三省一市居民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平台申请查阅婚姻登记、独生子女、知青等民生档案。然而,以往四地在馆藏革命历史档案等方面交流较少,导致一些红色档案“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何突破地域限制、整合红色档案资源,真正做到用党史来教育人、启迪人、感化人和鼓舞人,成为三省一市档案部门亟待解决的难题。
红色档案首次联合布展,成为长三角档案工作一体化的新尝试。来自各地的档案汇集一堂,使革命历史的呈现更加完整立体。
仔细观察,展览上的“合体”档案还不少。来自上海和浙江的《申报》上的沪杭线行车时刻表、《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俄译稿)等档案,再现了中共一大召开的曲折过程;江苏和安徽提供的《皖西三地委关于训练划船水手的通知》、“苏北沿江群众积极为人民解放军赶修渡船”等照片资料,生动诠释了“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
“‘合体’档案从不同侧面佐证了史实,更加直观地表明:在革命征程中,长三角地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始终战斗在一起。”张姚俊告诉记者,通过这次联合办展,三省一市档案部门正在积极探索建立档案文化资源合作交流机制,今后将为长三角居民带来更多好看又有意义的档案展。
来源 | 长三角杂志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34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