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打造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系列报道之三:美好家园共建,发展红利共享

03月09日 17:34

“昆山很有吸引力,我有很多朋友在这里。在他们带动下,我们一家人都过来了,虽然户口还在老家,但享受的待遇和昆山本地人差不多,感觉这里就是第二个家!”来自河南周口的李园园说。

在昆山,像李园园这样的新市民还有很多。目前,昆山共有300万人,其中182万是外来人口。他们一直期待着与昆山本地人享受同等待遇,而今这些梦想逐渐照进了现实:子女有学上、看病有医保、发展有目标、维权有渠道……越来越多的新市民正在融入这座他们参与建设的城市,共享发展红利。

最被关爱,享受“同城待遇”

黄亚辉是福建省莆田人,七年前来昆工作。如今,两个孩子都在位于昆山高新区的小学就读。“之前,‘积分入学’让我们一家人在昆团团圆圆。今年更好了,孩子们还都参加了昆山居民医保。1月份,我们家老大因为扁桃体肥大进行了手术,通过医保报销了4600多元,真的是太实惠了!”黄亚辉说。

作为2021年民生实事项目,今年首批在昆山市小学、初中、高中就读的外地户籍及港澳台学生少儿纳入了昆山市居民医保,缴费标准与本市户籍学生少儿一样,都是每年260元,以保障在昆山市就读的非本市户籍学生的基本医疗保障需求,推动新市民更好融入昆山。据统计,在昆山市就读的小学、初中、高中段外地户籍及港澳台学生少儿共有12.5万人左右,人群覆盖面广,参保需求强烈。截至目前,已有7万多人完成参保缴费,其中1.53万人次已享受过居民医保待遇。市医保局还将按照相关工作要求,把学龄前非昆山户籍的学生少儿纳入我市居民医保参保范围。

给予城市建设者最好的关爱,早在2016年,昆山市就开始实施非户籍常住人员子女“积分入学”政策,全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全部面向新市民子女开放,实现网上申请、自愿填报和阳光招录。过去5年,昆山市着力推进教育资源总量供给,多措并举满足广大新市民子女享有公平教育权利的愿望,共完成中小学、幼儿园建设项目85个,竣工校舍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新增学位6.6万个。截至目前,公办学校共计录取新市民子女66497人。

在公办学校“扩容上新”的同时,民办学校“提质创优”步伐也在加快。2018年底,昆山市出台《昆山市民办教育财政奖补实施办法(试行)》。三年来,累计拨付民办教育各项奖补及改薄资金超2亿元。2020年9月,昆山市又有3所全新的高品质民办学校正式开学。今年,在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方面,市教育局将着力优化学校规划布局,全力推动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建设,同时加快推动37个市重点实事工程学校项目建设,建成后将新增学位4.2万个。

昆山能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榜首,与新市民的付出密不可分,万丈高楼的混凝土里有他们的汗水,机器轰隆的车间里有他们的身影……教育和医疗是最大的民生,尽管面临多重压力,但昆山全力提升教育包容性和医疗共享面,给予新市民最大的关爱,让他们共享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

最能融入,找到成就感归属感

“我是一名外来务工者,一开始是流水线上的工人,后来凭借着自身努力和昆山给予的机遇,相继获评昆山市优秀外来建设者、苏州市人大代表、全省优秀农民工等称号,不仅找到了成就感归属感,还成功融入了这座城市。”江苏华东造纸机械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赵晒晒说。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赵晒晒还在单位发起建立全省首家非公企业“党的十九大精神讲习所”,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安全生产、产品品质提升、创新研发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帮助职工提升理论素养、职业道德、专业技术。“昆山给了我很多,我也希望尽己所能帮助更多的人。在当选苏州市人大代表期间,我竭力为外来务工者争取更多权益,提出了系列建议,也得到了相关部门采纳。”赵晒晒说,工作之余,他还会到社区做志愿者,感恩这座城市给了他荣誉感归属感。

为让新市民在昆找到归属感,昆山市还全力打造“家在昆山 文明有我”文明城市创建品牌,针对新市民实施“文化本土化、身份市民化、服务均等化”工程,不断提升新市民在昆工作生活认同感、获得感和参与度。比如,在新市民相对集中的集体宿舍、打工楼、居住中心,按标准建设了数十个集纸质和电子阅览、影视放映、健身娱乐、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俱乐部,并实现区镇全覆盖,全力保障新市民就近享受优质均等的文化服务。

针对新市民众多的市情,昆山市还依托覆盖全市的1个中心、15个所、331个站、207个点(基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组织建立三级志愿服务体系2800多支志愿服务队伍,为全市新市民提供精准服务,深入推进“家在昆山 同城伙伴”品牌项目建设,创新实施“市民修身立德”工程、流动人口市情教育暨素质提升工程,聚焦新市民“入城”“入住”“入职”“入户”等关键节点,抓好“昆山规矩”“昆山习惯”宣传教育,并组建“同城伙伴”讲师团深入企业开展市情教育、文明礼仪、道德风尚、城市管理、文明交通、安全生产、心理咨询等志愿活动,让新市民在接受教育、享受服务、感受温暖中提升文明素质,参加志愿活动,融入昆山发展。目前,昆山43万余名注册志愿者中,新市民占了一半以上。

最强保障,成就创新创业首选地

“感谢人社部门为我们讨回工资,可以安心过个好年了!”今年2月初,经过市人社局劳动监察大队不懈努力,46名劳动者拿到了被拖欠的46.14万元工资。一直以来,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有效预防和解决拖欠劳动者工资问题,昆山市不间断开展劳动者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治理,组建联合执法检查组,开展排查摸底工作,对辖区企业进行动态监控,全面推行劳动者专用账户、实名制管理、银行代发工资、工资保证金等专项制度,提高用工管理规范化水平。

对于劳动争议,昆山市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原则,在规模以上企业、行业协会、商会全面推进基层调解组织建设,累计建成劳动争议调解组织2107家。同时,积极打造“调解先锋、暖心仲裁”服务品牌,以线上“互联网+调解”服务平台和线下“1+11”调解层级为抓手,以打造金牌调解组织和品牌调解室为引领,全力构建强力有效的劳动争议大调解网络。2020年11月,昆山市成立昆山市劳动保障维权中心,建设“一窗式”劳动保障维权平台,综合受理劳动保障监察投诉举报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案件,提供法律咨询及援助服务,全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升维权效率。

针对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快递、外卖等行业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昆山市还积极推进非全日制用工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并成功争取人社部支持昆山先行探索建立多维度的工伤保障体系,充分考虑新业态从业人群的行业特征和对职业保障的迫切需求,参与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体系试点,不断满足劳动者多样化、多层次的职业保障需求。

“我们还在积极创建全国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从权益指数、安全指数、文化指数、发展指数四个维度,加快构建符合昆山产业特点的和谐劳动关系‘四维’指标体系,同时推动政府、企业、职工三方参与,探索打造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三个创建示范区,创新台资及小微企业和谐培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新业态劳动用工、公共服务提升、人力资源市场规范5项机制,全力打造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1335’昆山样本,从源头上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说。

融媒体记者 | 李艳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32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