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 | 下好四招“先手棋”,当好发展排头兵 ——看江阴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

02月03日 10:35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地方视察首站就来到江苏,殷切寄语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作为刚刚荣获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八连冠”的江阴,如何在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上率先创新探索,按照无锡市委、市政府对于江阴“当好新时代县域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一贯要求,高点定位、加压奋进,展现“当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行军、当好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新担当、新自觉,江阴市委书记许峰提出了他的构想,就是坚持“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的总定位,落实“拥抱长江经济带,面向太湖科创湾,深度融入长三角,精心布局‘十四五’”的总方略,实现“产业更高端、创新更澎湃、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幸福”的总目标,在浩荡东流的扬子江畔,展现不负时代的新作为。


一、拥抱长江经济带,先立后破让产业更高端

长江经济带宛如一条横贯东西的“金腰带”,已经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作为镶嵌在这条“金腰带”上的璀璨明珠,江阴不仅因江而名、依江而建,更缘江而起、凭江而兴。依托“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华夏A股第一县”和中国工业百强县“四连冠”的深厚“内力”,江阴放眼长江经济带上下游沿线产业布局,科学把握产业发展立与破的关系,坚持把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一招”。绘就“3+6”产业链图谱,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坚持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着力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加快优化高端纺织服装、金属新材料、石化新材料3条特色产业链,加快做大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6大新兴产业链,积极布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努力抢占发展至高点。重塑专业化市场化招商体系,推动优质项目纷至沓来。前不久的2020江阴经洽会上,总投资911.5亿元的137个项目签约落定,显示出各方投资江阴的信心。江阴顺势而为,全面重构招商体系,构建市、开放园区、镇街、相关部门“1+3+12+N”共同发力、“驻点+委托+代理”多点布局的大招商格局,驻点德、日、韩等开展产业链招商,驻点以色列等开展创新链招商,驻点北京、上海等对接大型央企、高校院所,用项目招引建设的强度与力度,提升产业发展的速度与高度。打响“澄心办•办澄事”营商品牌,推动优秀企业做强做大。以纵深推进县级集成改革为契机,立足以50家中国各类500强企业、53家上市公司为代表的7万余家企业、24万余家市场主体,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打造发展稳健、顶天立地的“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大力集聚专精特新、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引导更多企业科学把握产值、市值、估值间的发展逻辑,实现上市公司数量与质量的同步提升,更好地以企业稳保障江阴稳、以企业强支撑江阴强,推动江阴经济发展笑看风浪、劈波斩浪、乘风破浪。

 

二、面向太湖科创湾,乘势而上让创新更澎湃

绵延108公里湖岸线、总面积500平方公里的太湖湾科创带,是无锡以科创名义再次定义太湖的“头号工程”。“拥湖生态标杆区、科产城人融合示范区、新兴产业策源地、科教智力集聚地、创新创业首选地”的宏伟蓝图,为江阴实现科技创新“突围”提供了绝佳机遇。江阴科学把握产业发展立与破的关系,充分展现外围板块的内核意识、岛链区位的链主作为,按照“南征北战、东西互搏”的总路径,通过“科创+制造”“科创+总部”“科创+研发”等模式,全方位承接科创带溢出效应,规划布局创新“硬核”,提升放大科创“当量”,布下决胜全局、决胜未来的“胜负手”。聚力打造动能持永续的创新之核。把霞客湾科学城,作为锡澄协同发展区的启动区,按照“一年行动、两年框架、三年起势、五年成城”的节奏,高水平规划计划、大力度建设招商,精准化整合国内一流的科创资源、科教资源,打造引领江阴未来发展的智慧互联之城、绿色生态之城、青春时尚之城、未来科技之城,整体提升江阴的创新策源能力。聚力引育梯次成长的科创企业。在现有501家高新技术企业、99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基础上,江阴全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加快培育“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企业,大力支持传统企业向“高新化”升级,加快形成既有“参天大树”也有“蚂蚁雄兵”的科创企业矩阵。聚力建设国内一流的科创载体。以2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7家诺奖得主研究院、52家院士工作站和16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支撑,以东部高新区为核心,持续深化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西部临港开发区为主体,加快打造江阴数字创新港;以广大企业为主体,与国内外高校院所精准合作,建设各类产学研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全力筑好科创之“巢”。聚力涵养近悦远来的科创生态。江阴深刻意识到,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科技竞争最终是人才竞争,像做美自然生态那样,做优科技创新生态,拿出当年引进“星期天工程师”的劲头,提档升级暨阳英才计划、实施“百千万”引才专项行动2.0,以更有竞争力的政策与服务,打造让创新创业者如鱼得水、如沐春风的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集聚更多的高端领军人才、专业技能人才和优秀高校毕业生,奋力实现新一轮创新发展的“千凤还巢”“花开满园”。

 

三、深度融入长三角,内外兼修让城市更美好

江阴自古就是战略要冲,区位优势独特。从全省范围看,江阴是东西沿江交通线与南北连接线的交汇点,是江苏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节点;从无锡范围看,江阴是无锡的北门户,是辐射苏中苏北、拓展发展腹地的重要支撑。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全面加速的当下,为充分放大自身优势、用足用好这一“家门口”的国家战略机遇,江阴按照“当好区域一体化的排头兵”的目标要求,科学把握地域空间大与小、生态环境表与里的关系,跳出江阴看江阴、放眼全局谋江阴,努力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服务长三角一体化中赢得更多发展红利、更大发展机遇。以更积极的开放姿态拥抱长三角。全面拥抱无锡,以锡澄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特别是S1线建设为契机,稳步推进与惠山、锡山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及文化旅游业等领域的协同合作,加快实现锡澄空间共构、功能共生、产业共谋、设施共建。全面拥抱上海,深入研究上海“五个中心”“四大品牌”建设带来的对接空间,加强与黄浦区等上海各板块的交流,与张江科学城、虹桥商务区等上海各园区的合作,与上海港的联动,加快承接上海高端要素资源外溢。与此同时,积极融入江苏自贸区建设,全面对接苏锡常都市圈、锡常泰都市圈建设,稳步建设江阴靖江跨江融合发展,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城市合伙人”。以更强大的城市能级服务长三角。江阴深刻意识到,一体化是一把“双刃剑”,要想最大限度地避免“虹吸效应”,就必须最大可能地提升城市能级、提升品质品位,形成强大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为此,江阴科学把握城市发展城与乡的关系,着力做到“四个全面”:全面推进城市建设,努力做到规划与设计并重、拆迁与安置并重、城区与镇村并重、治理与服务并重,加快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农村让城市更向往;全面推进城市更新,有序实施老旧街区改造提升、老旧工业片区转型升级、传统商圈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与公共空间优化升级、城中村改造提升,让城市出新出彩;全面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城市、建强“城市大脑”,让城市运转更高效、百姓生活更舒心;全面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建设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引领,以污染防治攻坚“蜗牛奖”为倒逼,强化源头管控、加快生态修复、完善治理体系,持续彰显“河清、水净、岸绿、景美”的滨江城市魅力,让江阴成为让人心驰神往、驻足安居的“诗与远方”。以更便捷的交通体系接轨长三角。江阴正全力打通“任脉”,全面推进快速内环、外环的建设,加快构建“两环九射多联”市域路网,持续畅通“内循环”;全力打通督脉,加快推进南沿江铁路江阴段、高铁站综合交通枢纽和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盐泰锡常宜铁路江阴段、过江三通道、沿江高速江阴段拓宽改造工程,全力构建“大动脉”,更快融入无锡、上海“半小时都市圈”、南京、杭州“一小时都市圈”。同时,系统谋划高铁、城轨、高速、公交、港口等的全市域无缝衔接,让城乡交通更顺畅、出行更便捷,让江阴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稳固。

 

四、精心布局“十四五”,满怀真情让人民更幸福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江阴围绕实现现代化建设开局必胜,精心布局“十四五”,不仅按照国家、省市都对“十四五”作出的最新部署,在重大战略、重大产业、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设施、重大民生、重大改革、重大政策上系统谋划、全面布局,更深刻领会党中央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十四五”五大原则之一的深刻用意,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精心布局、精准施策。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永不止步。每年的民生投入支出占比保持在75%左右,村级医疗互助全国首创,全体居民、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迈入5万元、6万元、3万元时代,在农民收入实现全省县市“十九连冠”的基础上,更科学地把握民生事业有与好的关系,坚持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共同发力,通过一个个实打实的民生项目、一件件心贴心的民生实事,牢牢兜住民生底线,持续刷新民生高度,加快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让生活、居住、就业在江阴的每个人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里的温暖,让更多人爱上江阴、扎根江阴。在高效能治理探索上勇闯新路。作为县级集成改革的发源地,江阴按照“当好改革再出发排头兵”的目标要求,持续健全治理体系,进一步优化以党建为统领,以政务服务、基层治理、社会救助、生活服务、公共安全“五大体系”为支撑的“1+5”县域治理架构,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便民服务一窗口、综合执法一队伍、镇村治理一张网、指挥调度一中心”为核心的“1+4”镇街治理模式。持续深化“三治融合”,以持续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引领,大力弘扬江阴精神,更好地以德治“春风化雨”、以法治“规制教化”、以自治“凝聚群众”,画好共建共治“同心圆”。持续加强平台打造,坚持和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完善全要素网格,建强集成式平台,强化信息化保障,构筑本固基强的“硬支撑”,让大局更加平安稳定,让群众更加安心舒心。在高水平队伍建设上千锤百炼。事业成败,关键在人。江阴形象地把干部和企业家比作发展的“两个翅膀”,“两个翅膀”都强、都硬,江阴才能飞得更稳、更高、更远,江阴人民的幸福才能更可靠、更有保障。为此,江阴科学把握党的建设管和治的关系,在专门组织党政企业代表团赴周边先进地区学习考察、交流研讨的基础上,分别花1个多月的时间,对全市企业家分类开展精准系统的专题培训,对全市干部开展转思路、转方法、转作风、提效能“三转一提”专题学习活动,找差距、知不足、明方向。“十四五”时期,江阴将以更精准的政策、更科学的考核,推动两支队伍风雨兼程、夙夜在公、顶风冒雪、奉献实干,让全体干部队伍更好成为江阴发展的“领头羊”,让广大企业家时刻当好江阴发展的“压舱石”,共同托举起百万人民的稳稳幸福。蓝图已经绘就,奋进正当其时,江阴市委书记许峰动情地畅想,未来的江阴,一定会以“四季有花,随处见景;规划一流,特色鲜明;文化荡漾,品牌响亮;产业高端,人才向往;社会和谐,人民安康”的最美姿态闪耀在浩荡的扬子江畔,一定能让每一个生活在江阴的人、每一个来到江阴的人,都切身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

来源 | 战略长三角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7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