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创带 | 关于推进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建设的苏州视角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创新居于核心地位。随着科技的进步,创新对知识、人才、生态等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依托环太湖良好的资源禀赋,打造苏锡常太湖湾科技创新带,深入推进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苏州可以从打造创新“集群”、人才“智谷”、生态“绿心”三个方面着力,全面推进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建设以及苏锡常协同发展。
一、推动环太湖共建长三角创新“集群”
在国际经贸环境深度调整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面临重构。苏锡常三市既是苏南模式发源地,也是长三角地区经济重镇,2019年三市以长三角地区8.3%土地面积,创造出长三角地区18.9%经济总量。在全球产业链区域化、供应链当地化、创新链协同化趋势下,创新正在成为苏锡常三市产业转型的必然选择。
1.提升企业创新主导作用
以苏州为例,截至2019年底,苏州共有规上工业企业11042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52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32家,但高新技术企业数(7052家)和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629.78亿元)仍少于深圳等城市,截至2018年底,深圳共有规上工业企业7950家,但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44万家、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达968.35亿元。企业对市场供求关系和创新需求最为敏锐,因此,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建设要充分发挥苏锡常产业组团优势和企业创新主导作用,加强创新对产业的赋能,重点培育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装备、新型材料等苏锡常特色产业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
2.提升大院大所创新浓度
近年来,苏锡常三市充分认识到研发机构在促进产业转型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引进各类大院大所,提升创新浓度。如苏州近年来引进中科院纳米所、中科院医工所等10多家中科院所级平台,以及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等多个实体型大院大所。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建设要进一步凝聚国内外大院大所资源,不遗余力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型平台集群,推动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推进特色技术交易市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专业领域大数据库建设,不断拉近大院大所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距离。
3.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效率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相互渗透和产业的交叉融合,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下,多地区、多学科、多团队协同创新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形式,当代创新大多数通过协同创新而实现。环太湖苏锡常都市圈推进协同创新,一要推动长三角地区区域型研发总部、共享型研发中心建设,集中优势资源,提高创新效率,服务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二要推动苏锡常等城市在区域科技项目共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在国家级科学中心、技术实验中心、检验检测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中探索合作共建机制;三要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创新链上不同团队开展协同创新合作。
二、推动环太湖共建长三角人才“智谷”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建设离不开各类人才的支撑。苏锡常三市在经济总量上居于全国前列,其中苏州正在迈入两万亿级GDP俱乐部,无锡已进入万亿级GDP城市行列,但在高质量发展方面,人才仍然是短板。
1.加强高等院校资源建设
高等院校是人才的储备池,在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上海有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等10所院校入围100强,而苏锡常三市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与上海大致相当,却仅有苏州大学、江南大学两所院校进入百强。环太湖景色宜人,是宜教宜学的理想场所,苏州以10平方公里太湖科学城为载体,引进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强化“新工科”建设,打造五大学科群;同时,在吴江太湖新城建设苏州大学未来校区,为环太湖增添一流名校资源。未来,太湖湾科技创新带还应引进更多名校资源,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2.加强人才服务共建共享
整合苏州“姑苏人才计划”、无锡“太湖人才计划”、常州“龙城英城计划”等各类人才计划,合作发布苏锡常产业人才目录,推动苏锡常地区人才服务共建共享。加强人才培育力度,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服务现代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发展。以长三角“一网通办”为契机,打破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拓展苏锡常合作深度,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推动苏锡常三市围绕养老、医保、社保、交通、教育等人才关注度高的公共服务主题,按照三种办理模式(全程线上办理、线下就近办理、自助终端办理),梳理一批可在苏锡常范围内实现通办的事项,明确事项行使层级(市级、区级、镇级)和具体通办方式,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
3.加强长三角人才走廊建设
加快推进苏锡常三市国铁干线、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融合发展,努力构建“四网融合”的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促进苏锡常三市轨道交通与上海、南京、合肥等城市的无缝衔接和多点对接,形成便捷、快速、立体的“一小时都市圈”交通走廊。在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建设中,重点借助“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契机,加快推进苏锡常城际铁路研究和建设,科学布局苏锡常城际铁路沿线站点,串连太湖湾科技创新带沿线产业载体、创新载体和服务载体。借鉴G60科创走廊合作机制,建立健全苏锡常城际铁路沿线各类城市全方位合作机制。
三、推动环太湖共建长三角生态“绿心”
以智能化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以来,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新经济需要创新土壤支持,而创新离不开宜居宜业环境,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发展新经济正在成为共识。
1.推进涵养发展实验区建设
苏州以东山镇、金庭镇为核心划定了总面积约285平方公里的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其中陆域面积168.6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16.4平方公里),并由市政府出台《开展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苏府〔2020〕66号)。在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建设中,苏州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快构建“两山一水、蓝绿纵横”生态空间格局,同时不断增强内生发展新动力,积极打造“有生态的地方就有新经济”的发展环境,以“生态+农文体旅”“生态+创意研发”开辟“两山”转化通道,在环太湖形成绿色发展廊带。
2.推进太湖国际生态岛建设
金庭镇西山岛是我国淡水湖泊中最大岛屿,居于环太湖较中心位置,风景独特,山水相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苏州提出将西山岛打造成国际级生态岛,在长三角生态“绿心”建设中筑牢绿色本底。充分借鉴上海打造崇明岛为国际生态岛经验,启动国际级太湖生态岛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严格生态空间管控,统筹山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布局,实施一批生态治理类重点项目,推进土地复垦、耕地保护、乡村整治、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加强山地丘陵地区生态保育和水土流失预防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以西山岛为核心全面增强生态的服务性功能。
3.推进苏锡常生态共保共建
太湖是苏锡常乃至长三角地区“母亲湖”,过去的发展中,“蓝藻”等生态事件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开展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建设,需要苏锡常三市共同打造优美生态环境,以“美丽太湖”建设为目标构筑太湖科创湾区的生态安全屏障。苏锡常三市可以借鉴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开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经验,以联合湖长制、重点生态共建工程、跨区域生态补偿等方式,推进太湖流域跨界水体联合保护。还应充分整合三市政务大数据系统,推进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探索建立环太湖统一的生态环境标准、统一环境监测监控体系、统一环境监管执法“三统一”制度。
苏州大学苏南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李 湛
(转载自《长三角观察》2021年第1月号(总第107期)
来源 | 战略长三角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7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