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为脉,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01月29日 15:46

2020年,昆山市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向纵深推进机遇,聚焦“高质量”和“一体化”两大主线,以水为脉,充分集成“锦淀周”水优势,加快对接融入上海,合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锦淀周”水系空间发展格局图

目前,我市水环境治理方面,落实了跨区域水环境一体化治理机制,开展了入湖支流治理,贯通了环淀山湖防汛通道,实施了生态美丽河湖建设,推进了跨省界农村污水收集和供水保障体系。

2020年,我市8个国省考断面1-12月均值均达到Ⅲ类水。全市河道达标占比为93.09%,其中“锦淀周”三镇水质达标率分别为96.65%、97.13%、99.35%。

▲淀山湖

共商共建

探索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

落实责任。成立了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更高质量服务昆南三镇(锦淀周一体规划)生态建设工作。

▲成立领导小组

共建机制。与青浦区水务局联合签订了“青·昆水务一体化合作协议”,“安亭—花桥—白鹤”三地共建水环境治理协作机制,签订深化联合河长制协议。

▲与青浦区水务局签订合作协议

▲“安花白”三地河长共同巡查交界河道

协作共商。积极对接一体化示范区朱家角镇,针对环淀山湖堤防与水域保护共同商定“联保共治”机制,研究淀山湖入湖支流治理标准。

▲与青浦区朱家角镇开展交流活动

勇于创新

牢筑示范区水环境治理的新高地

集智聚慧。举办“智汇长三角,治水一体化”海峡两岸(昆山)水环境治理论坛,两岸专家为昆山水环境治理建言纳策。同时,成立首个县市级坝道工程医院—昆山分院。

产研融合。2020年12月,昆山与清华大学共同建立的水环境治理研究基地正式启用,重点攻克当前治水技术瓶颈,提高水环境治理水平,为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经验。

▲水环境研究基地

突破瓶颈。2020年,以当下水环境治理瓶颈问题为导向,成功申请3个苏州市水利科技项目,包括河湖生态修复技术、智慧水务、生态挡墙建设等三个方面。

▲水利课题申请

擦亮底色

打造示范区水环境治理的新典范

提质增效。实施污水处理厂连通管建设工程,一体化调度“锦淀周”区域污水处理厂,优化区域污水处理能力。深化推进“333”行动,开展污水处理厂扩建和尾水湿地建设项目,提高污水处理达标排放标准。

▲污水处理厂扩建

▲尾水湿地建设

保障安全。实施淀山湖挡墙工程,闭合了淀山湖堤防昆山与青浦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完善了区域防洪体系建设。实施了跨省界桥梁马家江工程,贯通了环湖防汛通道,提高了区域一体化防洪协作能力。

▲跨省届桥梁马家江桥

▲完善淀山湖防洪体系

活水畅流。实施昆南区域活水畅流工程,以吴淞江和淀山湖为源,选取千灯浦、道褐浦为活水通道,建立“江-河-湖”水网联通体系,实现昆南区域河网水系的活水畅流。

▲昆南活水畅流设施

水岸同治。强化淀山湖入湖支流水岸同治,提升入湖水质。开展生态美丽河湖建设,打造一批河畅、水清、岸绿的生态幸福之河,建设成为人民休闲的好去处。

▲入湖治理水岸同治

▲六如墩美丽河湖建设

▲南榭麓江美丽河湖建设

规划协同

谋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凝聚合力。推进国家级工程吴淞江工程(昆山段),共同做好交界段上下游堤防挡墙的顺接衔接融合设计以及建设工作。

▲省水利厅厅长陈杰视察吴淞江工程

▲工程的情况介绍

统筹协调。联合上下游左右岸共同编制交界区域水系调整方案,以大石浦为核心共同协商治理目标与诉求,研究边界区域防洪安全体系建设方案。联合太湖局水文监测中心,收集分析环淀山湖水流、水量、水质等基础数据。

▲与盈浦街道对接大石浦治理方案

▲与太湖局水文监测中心交流环淀山湖水文、水质情况

规划落地。强化“锦淀周”水域空间优化的研究,落实“一心六水万亩湖”水系格局图。统筹锦淀周一体化相关水务专项规划,加强在规划编制过程的部门、上下游地区等多元主体参与。

▲锦淀周三镇水系空间优化方案研讨会

▲与资规部门对接水务规划事宜

▲召开锦淀周一体化水务规划专题研究

来源 | 昆山市水务局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