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数说“十四五”】昆山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76:1,共富“成绩单”可感可及

11月25日 17:46

秋收冬藏,鹿城大地硕果盈枝、生机盎然。金黄的稻谷颗粒归仓,阳澄湖大闸蟹膏肥黄满吸引着八方食客,星罗棋布的“村咖”飘出阵阵醇香,特色民宿聚拢人气、财气。

  

“十四五”期间,昆山以乡村振兴“五百行动”为抓手,锚定城乡融合发展方向,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出了一条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共富之路。农村居民收入达4971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76:1,喜人的数据让乡村振兴的“昆山答卷”格外亮眼。


产业筑基

激活增收“强引擎”


乡村振兴,产业为要。坐拥“鱼米之乡”得天独厚的资源,五年来,昆山在筑牢稳产保供底线的同时,聚焦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全市累计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6个、特质农品9个,“绿优”农产品比重达91%,品牌影响力持续攀升。

  

围绕“阳澄湖大闸蟹、柏庐大米、昆山梅山猪”三大本土特色产业,昆山不断延伸精深加工链条,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其中,阳澄湖大闸蟹产业链已带动3万余人就业,年产值近40亿元。蟹农朱俊熠创办的颉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国布局40多个销售网点,借助互联网平台让“巴城味道”不仅畅销国内,更远销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地,成为带动一方百姓增收的“黄金产业”。


产业集聚效应持续释放。昆山集中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构建起“一颗生豆到一杯咖啡”、“一粒小麦到一片面包”、“一个水果到一瓶果汁”的完整产业链。瑞幸咖啡(江苏)烘焙基地、食行生鲜(沪昆)区域总部等重点项目竣工投产,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电商赋能让农产品“走得更远”,去年共开展农产品电商直播5300余场,销售额达30.67亿元;“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模式不断深化,累计组建联合体18家,培育各级农业龙头企业83家,2024年销售收入突破120亿元,让农民在产业链上共享发展红利。


项目赋能

壮大村级“造血力”


融合发展的核心,是让资源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淌。昆山坚持以载体项目为抓手,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持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十四五”期间,全市用活“一村二楼宇”、过渡期停租补贴等配套政策,推动资源、资金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倾斜,累计新建(购置)和翻建“百村共富”载体项目34个,总投资约10亿元,全部建成运营后,预计每年可为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收入约8000万元。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让乡村成为创业兴业的热土。位于“昆山之链”首链锦溪镇袁家甸村的昆恋咖啡馆,店主原本在外打工,如今返乡经营。旺季时,单日营收超3000元,咖啡店经营得有声有色。每逢周末,巴城费家浜的农家乐里生意火爆,现捕的大闸蟹、现蒸的新米饭搭配土鸡汤、小河虾等地产美味,吸引食客纷至沓来,让乡村烟火气成为增收“底气”。越来越多的新农人返乡扎根、越来越多的闲置资源焕发新生,村级集体经济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乡村发展的活力越来越足。


农文旅融合

铺就共富“新赛道”


共同富裕是城与乡的双向奔赴。昆山围绕“吃住行游娱购”全链条,推动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开发新产品、拓展新领域、丰富新业态,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如今的昆山乡村,近百家“村咖”如繁星点缀田园乡野。锦溪计家墩、千灯歇马桥、张浦尚明甸等特色乡村打造“村咖”集聚村,“昆链”“舍里”“诺一”等特色连锁品牌脱颖而出,一杯咖啡串联起城乡消费场景,解锁了乡村振兴新路径。同时,共享农庄、休闲农旅基地蓬勃发展,全市累计培育共享农庄13个、休闲农旅基地146个,今年以来接待游客超1320万人次,乡村休闲旅游成为拉动消费、富民强村的重要增长极。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持续完善,让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从城市到乡村,交通更便捷、服务更优质、环境更宜居,昆山以城乡融合的“一盘棋”思维,绘就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为全国城乡共同富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责任编审 | 李传玉 姚荔青

融媒体记者 | 张欢

责任编辑 | 王一旭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7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