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土布在传承中焕发青春

11月20日 16:57

在水乡周庄贞丰文化街的青石板路旁,一家不起眼的土布坊静静伫立,却吸引了不少年轻人驻足。作为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庄土布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人,杨利琴正熟练地裁剪衣服。多年来,她将纺纱、织布、缝纫等技艺融为一体,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棉线、土布及传统服装的制作过程,用双手守护着这门古老的手艺。



杨利琴的手艺源于深厚的家族传承。12岁起,她便跟随母亲学习纺纱,耳濡目染接触土布制作工艺,并从父母那里习得如何纺纱、织布。16岁起,她拜师学习裁缝技艺。2001年,一个偶然的契机让她欣喜不已,江苏水乡周庄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邀请她全家入驻周庄景区贞丰文化街,经营一家土布坊。杨利琴敏锐地察觉到,古镇的独特氛围与游客对传统文化的向往,是推广土布技艺的绝佳平台。只是,让她没有想到的是,经营土布坊,这一做就是20多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门古老技艺在杨利琴手中重新焕发光彩。2010年,周庄土布制作技艺被列入昆山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4年,被列入苏州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每天,杨利琴80多岁的母亲都在土布坊内游刃有余地操作木制织布机,父亲静静纺纱。“这台织布机是一代代传下来的,有近百年了,有些小地方坏了就请木匠修修,但主体从未更换。”杨利琴抚摸着织布机上斑驳的木纹,眼中满是珍视。


尽管坚守传统,杨利琴也并未故步自封。在款式上,她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新。例如,受年轻顾客启发,她推出了带有猫咪、小鱼等可爱图案的布包,一经上市便大受欢迎。“以前一天大约卖5个,现在起码卖10个。”她笑着说。此外,她还尝试用土布制作更符合现代审美的宽松外套等,也吸引了不少年轻消费者。


如今,店里60%的顾客是年轻人,不少人通过网络平台找到杨利琴。“没想到网上推荐我们店的人这么多。”杨利琴欣喜地说,“大家都喜欢这种既传统又带点新意的东西。”她的产品也日益丰富,如经典的旗袍、七分袖衬衫、各种手工布包等,满足了不同年龄层顾客的需求。



对杨利琴而言,制作土布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一种深植于心的情怀。“很多客人觉得我们的店很有情怀,希望我们能传承下去。”她感慨,不少老客户10多年后带着孩子重回土布坊,感受店铺与水乡的变迁,这份情感联结让她倍感温暖。她希望,周庄土布这门古老技艺,能以一种温润而坚韧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向未来延伸。


责任编审 | 孙亚美 冯涛

融媒体记者 | 李艳萍

图片 | 水乡周庄

责任编辑 | 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7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