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一话】小泊位里的大民生

近期,昆山第二批15家单位超2000个共享泊位的开放工作正陆续实施。这是继去年3月8家机关事业单位率先试点停车场泊位共享后,昆山在缓解“停车难”问题上的又一务实推进。在机动车保有量突破百万辆的当下,昆山以泊位共享为突破口,通过整合112处点位近1.05万个共享泊位,不仅有效缓解了市民“一位难求”的停车焦虑,更为城市“停车难”问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生动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理念。
打破壁垒,让存量资源活起来。通过“信息匹配、错时利用”,机关事业单位夜间闲置的泊位得以“活”起来,周边居民的停车需求也得到精准满足。首批8家单位超55万次的停车服务数据,印证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而第二批15家单位超2000个泊位的开放,更彰显了昆山市政府推动资源共用的决心。这种“盘活存量”的思路,比单纯新建停车设施更具可持续性。
技术赋能,让共享服务更便利。依托“牡丹停”智慧平台,泊位查询、预约、支付全流程线上化,让市民享受“无感支付”的便捷。这种数字化管理手段,既提升了资源匹配效率,又避免了人工管理的成本与纠纷。
多元服务,让城市治理有温度。机关事业单位主动开放内部资源,打破了“公私边界”,让公共服务真正回归“为民”本质。而包月、包年等个性化定制服务的探索,更显示出昆山对市民多元需求的尊重。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比任何技术都更能赢得民心。
不过,共享泊位的推广仍需持续优化。比如,如何平衡单位内部停车需求与对外共享的矛盾?如何通过价格杠杆调节停车时长?这些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但可以肯定的是,昆山已迈出了关键一步。共享泊位的意义远超停车本身,它展现了城市治理从“增量建设”到“存量优化”的思维升级。当更多公共资源打破壁垒、融入民生网络,城市治理才能更高效、更有温度。
责任编审 | 陈佩华 金燕博
文 | 赵迎飞
图 | 欧阳晓野
校对 | 任斯瑜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