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织就江南风雅 苏派旗袍走出非遗传承新路径

11月05日 09:55

水乡周庄的青石板路上,身着一袭苏派手工旗袍的年轻姑娘举手投足尽显温婉雅致,一秒将人拉回“从前慢”的街景中,成为古镇里流动的风景;

高校课堂上,学生们将二十四节气元素融入旗袍设计,一针一线间,流淌着江南的四季风雅,勾勒出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之美;

企业商铺里,文化展区中记录着苏派旗袍的前世今生……


近年来,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携手周庄镇政府及相关企业,以江苏旗袍学院为载体,走出了一条由高校主导、政企协同、面向未来的苏派旗袍传承与创新的特色之路,让这门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苏派旗袍起源于苏州,内敛、婉约、精致是它的底色,可光靠民间传承人单打独斗,常常出现‘人难招、艺难传’的困境。”谈及专业设立初衷,院长傅菊芬介绍,2013年,手工工艺旗袍被列为苏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学校敏锐地意识到,学生应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既能依托专业教学培养年轻传承人,又能链接企业需求推动产业发展。



由此,学校联合江苏省旗袍行业协会和苏州绣娘丝绸有限公司等知名旗袍企业,依托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两个专业,2017年9月成立“江苏旗袍学院”。2024年,学校被列为手工工艺旗袍项目保护单位。



不同于传统非遗项目依赖个体传承人的模式,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创造性地以学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单位,利用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源源不断的学生资源,实现非遗文化的可持续传承。“年轻人不接触,文化就会断层。我们有责任让苏派旗袍‘活’在课堂里、落在设计上、走向生活中。”傅菊芬坦言,如今,学校不仅是江苏省内唯一将苏派旗袍作为服装专业特色进行系统化教学的高校,江苏旗袍学院”也是全国首个旗袍学院


·


此外,周庄镇政府的支持下,学校的学生可凭一卡通无限次进入古镇采风,将周庄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等江南元素融入旗袍设计,让旗袍文化融入日常。

·


传承不是复制

创新才是最好的保护





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是苏派旗袍走向大众的关键。在学校课堂上,学生不仅学习传统旗袍的裁衣、归拔、盘扣等核心工艺,更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大胆创新。



“有些人可能觉得旗袍是‘老古董’,其实深入了解后,就会发现它可以很年轻、很时尚。”傅菊芬说,比如,在日常实践中,学生将针织工艺引入旗袍设计,利用面料弹性提升合体度,降低生产成本,使旗袍更贴近日常穿着。


·


“在‘二十四节气旗袍’项目中,学生围绕每个节气的物候特征、花卉意象进行创作,作品兼具诗意与市场潜力,已被合作企业采纳并投入生产销售中。”傅菊芬介绍,这样的 “校企合作项目” 在学院已成常态。企业将新品开发、文创设计等需求引入课堂,学生的设计成为企业的创意源泉,企业则通过二次设计最终实现量产,既降低了研发成本,又激发了青年创造力,实现从“学”到“产”的“落地生花”。如今,已有不少毕业生凭借扎实功底进入相关企业工作,也有学生选择创业,开设旗袍定制工作室,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所学所长。



在周庄古镇入口处的绣娘丝绸楼上,苏派旗袍文化馆已进入试运营阶段。二楼的展区内,一件件精致的旗袍、一张张丰富的图片展示着苏派旗袍的历史演变与工艺细节。“目前我们正在打造一条文化走廊,未来还会引入3D虚拟试衣系统,游客扫码就能‘试穿’不同款式的苏派旗袍。” 傅菊芬说,希望通过场景化展示、年轻化设计与数字化创新,推动苏派旗袍从“非遗标本”走向“生活美学”,让更多人感受到苏派旗袍的魅力。

综合 | 水乡周庄

编辑 | 陈岑
责任编审 | 黄蕾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68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