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奏响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和谐乐章
编者按
文化底蕴深厚、经济繁荣发展的昆山,人文与经济正奏响共生共荣的和谐乐章。为认真做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的研究主题,展现昆山建设人文经济强市的生动实践,我们向全社会广泛征集相关稿件,得到热烈响应,收到一大批理论研究文章。经认真筛选,本版精选部分优秀稿件摘要予以刊发,从多元视角探讨人文经济学的昆山路径,邀您共鉴这座城市在人文与经济交融中的创新探索。
新质生产力赋能人文经济的昆山样本
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文经济是引领和助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和人文经济学两个重要的新命题、新论断,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路径。作为连续20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的昆山,积极响应号召,系统推进人文经济与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发展硬实力、以新质生产力激活人文经济的新路子。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实现了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和产业升级,更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高质量发展“昆山模式”。
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激活人文经济发展新动能。昆山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为支点,撬动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领域,创新实施“数字昆曲”工程。通过3D建模技术,对经典剧目进行数字化存档;运用动作捕捉系统,建立昆曲表演数字资源库;开发VR/AR体验项目,以昆曲经典剧目的数字化重现,让观众沉浸式感受“百戏之师”的艺术魅力。在文旅产业领域,首次应用3D环形巨幕、透明光子晶体膜成像和3D数字成像技术,打造出《只此周庄》这一文旅融合演出的创新之作。该剧将宋代美学与多维数字科技创意融合,打破传统戏剧和舞台表演模式,为水乡文旅发展提供新思路。
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质态。在文创产品开发上,昆山深入挖掘本土丰富的江南水乡文化、昆曲文化、顾炎武文化等资源,巧妙地将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品牌塑造和产业发展中。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上,昆山全力打造以文化创意为主题的产业集群。花桥梦世界两岸数字文娱产业园主打名人IP、动漫游戏、影视制作、数字出版等业务板块,入驻巨星传奇等38家数字文化企业,运用数字技术创作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着力建设昆山首个两岸数字文娱产业园,打造两岸文娱领域先行先试创新样板。此外,昆山积极举办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两岸(昆山)产业合作论坛、两岸文化创意产业交流沙龙活动等文化创意活动,为文化创意企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文化创意与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
以业态创新为引领,塑造数字文旅消费新场景。昆山借助新兴产业的强势崛起,不断突破文旅产业中的数字技术瓶颈,持续打造文旅消费新项目、新场景、新热点。昆山围绕“数字+文旅”建设全域通智慧平台,整合全市景区、酒店、交通、美食、民俗、人文、好物等旅游资源,解决行前、行中、行后各环节痛点,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昆山还大力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文旅新业态,通过直播带货、线上展览、云演艺等形式,拓展文旅消费空间。举办“昆山好物”直播活动,推介昆山特色文创产品、美食等,吸引大量消费者购买。开展线上昆曲演出,让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也能欣赏到精彩的昆曲表演,累计观看人数达数百万,实现昆曲时时“在线”。此外,昆山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如以昆曲文化为主题的沉浸式剧本杀,通过剧情推进深入了解昆曲文化,这种创新业态吸引了众多年轻消费者,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叶玲飞)
文化与经济“双向奔赴”的昆山图景
人文经济学强调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昆山坚持把文化作为内驱动力,积极推动文化同各类经济业态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与经济“双向奔赴”。
●以文赋能,提振经济内驱动力
文化以其独有的方式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程,推动经济发展。发挥思想引领力。昆山始终坚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和苏州市委部署,确保始终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发挥精神凝聚力。从“唯实、扬长、奋斗”“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到“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奋斗奋进、创新创优”,“昆山之路”的精神内涵始终是激励昆山全体党员干部群众不断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强劲动力。发挥价值感召力。昆山文化中蕴含的稳健务实、义利相兼、团结一心的价值取向对政府、对市场、对个体的决策方式、行为方式等产生了积极影响。发挥文化影响力。昆山把江南文化中理性务实等积极因子融入营商环境,擦亮“昆如意”营商服务品牌,极大吸引了高端创新要素在昆山的聚集。例如,在人才方面,昆山借助文化的影响力,打响“人到苏州必有为,才来昆山更精彩”工作品牌。目前,昆山人才资源总量达56.5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达5.82万人,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以文化经,激活产业强劲动能
文化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昆山坚持把文化产业摆在重要位置,紧跟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导向,相继编制出台《昆山市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细则》《关于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意见》《昆山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等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围绕优化文化产业能级结构、完善文化产业功能载体、丰富文化产业内容供给、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模式、探索“文化+”融合发展等作了系统部署,着力构建具有昆山文化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的全方位推进进一步带动了文化消费模式和消费场景的创新。例如,昆山依托古镇古村保护性开发、“江南文化”品牌打造,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以文化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的培育,将江南人文优势转化为文旅产业发展优势。文化供需两端活力旺盛,进一步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夯实基础,文化经济交融共进
推动文化繁荣,经济发展是基础。昆山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从“体量优势”向“质量优势”、“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转变。尤其在提振产业优势层面,昆山紧扣现有产业布局,将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着力推动加工制造向研发制造转型、传统制造向数字制造转型、传统园区向创新园区转型“三转型”,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加速布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昆山经济高质量发展。昆山奋力筑牢经济之基,以此为基础,推动文化发展、构筑文化环境、创造文化价值。例如,昆山在嗅到高端食品机遇后,对咖啡产业链进行招商,咖啡产业链在昆山的布局叫响了昆山“国际咖啡产业之都”的城市文化符号,这个文化符号也进一步吸引了相关产业项目在昆山的落户,是昆山文化与经济融合共进的生动表达。
(范怡雯)
推动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昆山经验
人文经济学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本身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原则。昆山在争做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的探索者、引领者过程中,坚持把传承与保护、弘扬与创新相结合,不断提升昆山城市文化底蕴,以“组合拳”方式让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
●立足本土 守正创新
一方面,在摸清文化资源家底的基础上做好保护传承。昆山对全市的文化资源家底作了全面摸排。全市现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个,中国传统村落6个,省级传统村落17个,地市级传统村落18个,不可移动文物302处,51个非遗项目被列入国家、省、苏州市、昆山市四级保护名录。昆山积极推动古镇古村保护性开发、非遗保护传承,擦亮昆曲、顾炎武两张文化“金名片”。为传承弘扬昆曲文化、顾炎武精神,昆山在阵地构建、人才培育、资金支持、制度建设等方面下足功夫。另一方面,在传承江南文脉中塑造现代城市文明。昆山地处江南腹地,始终立足深厚江南历史文化积淀,赓续顾炎武、归有光、朱柏庐“三贤”精神文脉。“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奋斗奋进、创新创优”的新时代“昆山之路”精神既汲取了江南文化养分,又结合昆山的具体实践,是昆山城市文明的灵魂。
●兼收并蓄 推陈出新
昆山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推动不同文化融合共生。一方面,正确处理古今文化关系。昆山坚持把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密结合,在以现代文化助力古老文化焕发新生机的同时,也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先进文化的培育提供丰厚滋养。例如,借助“朱柏庐治家格言”建设和谐的家庭邻里关系,将亭林精神和提升公民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涵养现代城市文明。另一方面,正确处理中外文化关系。昆山目前集聚了世界8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万个外资项目,外籍人口占比不小。在此情况下,昆山积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融合,以本土文化和国外文化的互融互促为产业发展、人才引育留用等赋能,推动外向型经济道路越走越好。例如,昆山杜克大学作为中美两国优质文化教育资源的结晶,挂牌“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对于培育熟悉多元文化精髓、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以人才支撑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赋能 激荡活力
现代科技进一步拓宽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空间,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新渠道载体。为进一步“活化”传统文化,昆山将文化和科技相结合,大力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借助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前沿数字技术,强化科技在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化旅游等行业上的应用,让昆曲、古籍等优秀传统文化,借助数字文化产业形态真正“活起来”。昆山开创了很多先河,在全国首批开展艺术“云剧场”试点展演,在全国率先发布“昆曲+文物”原创数字艺术藏品,昆剧开山之作《浣纱记》在全国率先实现大型舞台艺术户外5G全息直播。2024年6月,昆山周庄推出了《只此周庄》行浸式多维空间剧,通过将宋代美学与多维数字科技的创新融合,进一步推动了“江南文化”品牌的打响。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有了更多传播方式、有了新的呈现方式,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
(杨丽君)
“产城人”融合更新:人文经济学的昆山实践
作为苏州的重要板块,昆山深植于江南水乡的人文沃土,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不仅传承了“人文鼎盛与经济繁荣共生”的智慧,更以“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理念,走出了一条人文经济与人民城市互促共生的特色发展之路。
●产业升级筑牢城市物质根基
昆山以文化激活产业生命力,借艺术活力提升城市温度,“双轮驱动”筑牢发展根基。一方面,将文化基因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密码。昆山突破了传统“GDP导向”的发展模式,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传统主导产业的基础上,“无中生有”发展咖啡产业,构建起一条超千亿级的咖啡产业链。当前,昆山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机遇,将文化融入咖啡产业,提出“咖啡+”战略,“咖啡+昆曲”“咖啡+文创”“咖啡+公益”等各类元素跨界融合,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成为昆山鲜亮的城市新名片。另一方面,以文化产业勃兴助力城市发展“温暖+1℃”。街头艺术作为现代城市“流动的风景线”和城市文化的生动体现,对繁荣城市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昆山深入实施“艺匠工程”,构建“十个一”特色发展体系。通过政策扶持、平台搭建、资源整合等不同方式,对街头艺术进行规范化管理,助力艺匠队伍发展壮大,进而推动城市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
●空间更新反哺人文经济活力
昆山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按照“产城人”融合发展要求,以“老城市焕新、新片区塑形、全领域激活”的原则全力推动城市有机更新,通过空间重构激活人文经济的深层潜力。在推进老城改造过程中,昆山跳出“大拆大建”的模式,从延续整个城市历史文化演变角度出发,在老城改造中将硬件改造与城市文化互承共融,通过挖掘老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激发城市发展活力。比如:高新区以“人文+科创+生态”为重点,规划打造“一廊一厅两区两线”,推动玉山历史文化街区等重点片区建设,让古老的传统文化披上现代气息。在新城规划中,秉持“产城人文”融合逻辑,通过有机更新重塑“城市之心”。随着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大量青年人才加速涌入。昆山全力建设“城市之心”——青阳港中央商务区,推动形成总部商务区、环港商业区、中央品质生活区、青年创业园等六大功能板块,打造产城融合、创新创业的热土。通过补短板、提品质、强功能,使片区成为既有高端业态集聚,又充满消费活力和生活品质的功能区。
●治理创新构建双向赋能机制
昆山的实践始终坚持民主协商与数字赋能双向发力,激活治理内生动力,实现人民城市共建共享。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提升人民群众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陆家镇邹家角社区搭建民生会客厅,通过定期召开居民听证会、党群议事会、民主协调会等,在充分听取居民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把小区的治理难题通过民主协商化解在一线。这些实践打破了“政府主导”的单一治理模式,将人文关怀转化为可操作的治理方式。另一方面,坚持数字赋能,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学性。依托数字昆山公共智慧底座,昆山加速落地一批与经济、民生、文化等相关的“小巧灵”数字化应用场景,聚焦社会治理的难点堵点和公众需求,让技术红利真正转化为民生温度。
昆山“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系统实践生动诠释了人文经济是人民城市的活力源,人民城市是人文经济的承载体。在发展过程中,昆山使产业发展饱含人文关怀,城市空间浸润文化气息,治理过程尊重人民智慧,初步实现了城市发展速度与人民幸福指数的和谐统一。昆山的探索,为新时代践行人文经济学、建设人民城市,提供了“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兴业”的路径参考。
(史燕群)
责任编辑 | 孙亚美 冯涛
责任编辑 | 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65555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