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二十四节气·秋分】昼夜匀时爽 风清露渐凉
今天2时19分,我们迎来秋分节气。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其由来既与古人对天文现象的观测密切相关,也承载着农耕文明中对季节节律的认知与顺应。
节气的由来
秋分的本质是地球公转与太阳直射规律的体现。古人通过长期观测(如圭表测影)发现,每年公历9月22日至24日前后,太阳会精准直射赤道——此时南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基本相等,昼夜时长也达到全年最均衡的状态。
秋分在历史中也与农耕、祭祀、生活习俗深度绑定,成为承载文化意义的时间节点,是古人“观象授时”智慧的结晶——从天文层面的“太阳直射赤道”,到对季节、昼夜、寒暑的“平分”认知,再到历史中与农耕、民俗的深度结合,最终成为兼具科学属性与文化意义的重要节气。
气候特点
秋分节气的气候特点主要是“由热转凉、阴阳平衡向阴盛阳衰过渡”,南北地域差异显著,整体呈现出“凉燥初显、昼夜温差拉大、降水减少”的典型特征。在气温上,秋分是气温“断崖式”转凉的关键节点,核心表现为“白天暖、夜晚凉”的强烈反差。降水量方面,整体呈“北少南多”的分布,但均以“减少、变缓”为总趋势,台风生成数量减少。日照时间方面,秋分当天全球昼夜均分,此后北半球昼长继续缩短、夜长增加,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照时长会从盛夏的14小时左右降至12小时以下,光照强度也会减弱。空气湿度方面,北方冷空气干燥,南方虽有秋雨,但整体湿度低于夏季,导致空气含水量下降。
农事活动
秋分是农业生产中“秋收、秋种、秋管”三管齐下的关键节点,此时气温适宜、光照充足,且作物普遍进入成熟或播种期,农事活动围绕“抢收已熟作物、抢抓农时播种、管理越冬作物”展开,南北地域因气候差异,农事重点各有不同。
北方地区核心农事活动为集中秋收,颗粒归仓;土地整理,准备秋播;果树采收与管理。南方地区的农事活动为晚稻“灌浆期”管理;秋播作物播种;应对“华西秋雨”,防涝防霉变。
此间,农事活动要注意抢“天时”:避开不利天气;重“地利”:做好土壤管理;保“人和”:合理安排人力物力。
古人眼中的秋分
《咏廿四气诗・秋分八月中》
唐・元稹
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
云散飘飖影,雷收振怒声。
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
忽见新来雁,人心敢不惊?
《八月十五日秋分是日又社》
北宋・刘攽
秋分当月半,望魄复宵中。
难得良辰并,仍将吉戊同。
高楼连卜夜,浊酒任治聋。
注想乘槎客,何如击壤翁。
传统习俗
◎“祭月”与“拜月”
古人认为月亮象征“太阴”,与农业丰收、家人团圆密切相关,祭月的核心是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美好期盼。民间会在庭院中设香案,摆放月饼、瓜果等供品,全家人依次拜月,祈求月亮保佑家人平安、五谷丰登。
◎粘雀子嘴
秋分时节,农作物陆续成熟,容易吸引麻雀等鸟类啄食,影响收成。为避免这一问题,民间形成了“粘雀子嘴”的习俗。家家户户用新收获的糯米、杂粮做成汤圆,煮熟后放在田埂或窗台边。古人认为,汤圆黏性大,麻雀吃了会“粘住嘴”,就不会再啄庄稼。
◎吃秋菜
秋分前后,民间有“吃秋菜”的习俗,不同地区的“秋菜”种类略有差异,但核心都是食用当季新鲜野菜或蔬菜,寓意“清热润燥、平安度秋”。南方部分地区会采摘当地的“秋碧蒿”,与鱼片同煮成“秋汤”;北方则多食用萝卜、白菜、莲藕等应季蔬菜。
起居养生
从“顺应天时”的养生理念出发,起居养生可围绕作息调整、防寒保暖、环境调适、睡眠优化四大核心展开。作息要遵循“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顺应阴阳平衡;保暖要注意“春捂秋冻”,重点护好腹部、脚部、颈部三部位。
秋分属于“仲秋”,气候以“燥”为主要特征,导致人体“津液耗损”,出现皮肤干、嘴唇裂、鼻腔干、干咳等“秋燥”症状,为此,室内要注意增湿。
秋分后,人体易出现“秋乏”,表现为白天精神不振、犯困,此时需通过优化睡眠细节,提升睡眠质量。
民间谚语
秋分秋分,昼夜平分。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秋分无生田,准备动刀镰。
秋分种高山,寒露种平川,迎霜种的夹河滩。
秋分有雨,寒露凉。
秋分雨多雷电闪,今冬雪雨不会多。
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责任编审 | 李传玉 姚荔青
融媒体记者 | 管玉婷
责任编辑 | 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64812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