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昆山持续推进“城管进社区”工作:“绣花针”穿起“万家线”

09月19日 19:15

一条条整洁的街道、一个个规范的停车位、一处处和谐的社区场景……近年来,市住建局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持续推进“城管进社区”工作,将管理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把服务窗口搬到群众身边,用心用情用力书写出一份人民满意的基层治理新答卷。


力量下沉

从单打独斗到同频共振


市住建局深入贯彻落实“721”工作法,将城市管理问题“70%通过服务手段解决,20%通过管理手段解决,10%通过执法手段解决”的理念融入日常工作。同时,围绕“城管进社区”工作要求,提档升级“城社前哨”服务品牌,依托社区“大党委”平台,在全市各社区设立城管工作室,主动延伸服务半径、靠前服务群众。

  

市住建局通过下沉骨干力量,与社区、物管会(业委会)、居民代表建立“六个一”结对共建机制,实现“社区吹哨,城管报到”和“城管行动,社区配合”的“双向联动”。这一良性互动有效推动了执法网格、治理网格、服务网格的“三网融合”,创新实践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模式。

  

今年,昆山开发区综合行政执法局长江中队以西湾社区为试点,建立“西湾城管工作室”,制定宣传服务和管理执法清单,实行“1+2+X”团队进驻模式,即建立以1名综合执法队员担任社区城管员、2名综合执法辅助人员为主体的团队,并积极吸纳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对涉及城市管理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尤其是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建设、毁绿种菜、乱堆物料等治理难题,昆山开发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积极对接物业管理部门及物管会(业委会)开展联动整治,精准施策化解矛盾,显著提升社区环境和安全水平,实现了“一站式”响应、快速解决基层难题的治理效果。


服务前移

从被动执法到主动服务


以全市社会治理“一张网”为基础,市住建局建立由社区、城管、物业、居民四方共同参与的协调议事机制。城管队员主动走进居民家中,通过常态化走访和联合治理,精准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多亏城管队员和社区工作人员上心,解决了困扰我们许久的停车难题……”里厍社区王大爷在象棋公园“共享厍”揭牌活动现场感慨道。规划之初,该公园并未规划非机动车停车位,车辆乱停乱放既影响市容与交通,也给来此锻炼的居民带来不便。

  

了解情况后,昆山高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柏庐中队迅速实地勘察,结合居民需求制定增设停车位方案,并安排队员常态化巡查,推动公园周边非机动车有序停放。

  

通过政策法规“联宣”、环境整治“联动”、垃圾分类“联推”、违法建设“联控”等一系列举措,“城管进社区”工作模式实现了从“问题找上门”到“上门找问题”的根本转变。


多元共治

从管理难点到治理亮点


市住建局探索建立“4+X”工作模式,强化部门协同与服务联动。针对违法建设、僵尸车等群众关注的问题,积极对接物业及物管会(业委会)开展联合整治。


为从源头遏制新增违建,市住建局整合综合行政执法局与物业资源,建立新交付住宅小区“五早机制”,通过联席会议“早协商”、交房宣传“早部署”、房屋装修“早预防”、门岗查验“早发现”、部门联动“早处置”,实现违法建设源头管控。今年以来,市住建局共对14处新交付小区开展前置宣贯,拆除新增在建违建71处,面积1075平方米。

  

市住建局常态化开展“城管开放日”等志愿活动,让城管队员化身政策宣讲员和矛盾调解员。在近期的淀山湖镇“城管开放日”中,针对悦上海、韵湖国际等小区居民反映的占道经营问题,市住建局坚持疏堵结合,联合社区规范设置季节性摊点与夜市集中区,通过“划线定位、限时经营”有效平衡市容秩序与民生需求,逐步形成以基本商业服务为主体、多种疏导方式为补充的便民服务格局。

  

下一步,市住建局将继续坚持服务为民导向,扎实推动执法力量下沉,通过部门联动最大化整合资源,在帮助基层解决日常难题的同时,持续优化城市环境,不断提高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责任编审 | 孙亚美 陆乐

融媒体记者 | 管胡雯

责任编辑 | 王一旭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64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