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研受惠!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工作即将展开
1月18日,《关于开展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的通知》公布,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安徽省科学技术厅,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将在试点区域开展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工作。
长三角科技创新券,是指利用长三角试点区域财政科技资金,支持试点区域内科技型中小企业向长三角区域内服务机构购买专业服务的一种政策工具。
创新券采用电子券形式,可在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善县、安徽省马鞍山市使用。
亿米光电是浙江嘉善的一家以LED原材料及封装技术研发、生产为主导的企业,业务不仅涉及发光器件的封装与检测,还包括光源产品的国外销售,对科研的要求非常高。
技术终端检测属于半导体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本身的变化速度就很快,所以要求设备能快速更新,对技术和人员的要求也很高,这样的工作单靠企业无法完成。
亿米光电技术总监邹军说:“之前公司都是自己购买研发设备,自己建立研发团队,这里面就会遇到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作为小微企业,我们研发设备的利用率不是很高,如果可以和别人共享设备,成本就能相对降低;我们的产品涉及不同行业的研发人员,光学、热学、机械、结构……这些研发人员的招聘相对比较困难。我们就通过跟高校进行合作,进行联合研发攻关。最开始,我们和高校的合作类似'星期天工程师',都是和高校的老师个人合作,连续性不强,很难把一个东西从头到尾做完。而通过创新券的平台,可能接触的是一个团队,可以结合不同领域进行联合攻关。”
关于科技创新券如何帮助企业加速创新的问题,嘉善县科技局科技合作科科长姚云燕表示:“浙江省2015年开始推出创新券,我们嘉善县也是走在前列,2015年11月份的时候就出台了自己的政策,凡是有研发需要的企业都可以使用它。现在可以用在科技查新、技术培训、产品设计、合作开发、委托开发、科技评估,还有科技项目的专项审计等等。当然,之前的使用过程中也存在问题。如果嘉善的企业要寻找上海或者江苏的创新载体,就需要企业自己去联系,并且要说动对方的载体愿意注册我们浙江省平台上的地方载体。很多省外的载体觉得注册比较麻烦,最后兑付的时候还需要自己过来申请,就不太愿意收创新券。”
那么“注册”的过程会给企业带来什么困难呢?邹军说:“我们现在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有长期的合作,我们建立了联合研发中心,还建有产业化实训基地,两边的研发人员也是相互流动的。刚开始请他们到浙江来注册是很困难的,因为高校的盖章很麻烦,高校没听说过这个模式,担心有风险,于是我们花了很长的时间去说服他们。当时我们县领导专门到学校去进行沟通,才推动起来。科技创新券这个平台非常好,企业发展过程中哪一个技术解决不了的话,都可以在平台上找相关的机构、高校和研究所。研发速度就会很快,质量也能提高。首先,我们研发的费用会降低。我们自己研发一个产品至少要投入400~500万,通过跟高校合作,可以用他们的设备和人员,只用花一两百万。人员也是一样,如果建立一个10人左右的研发团队,一年的费用得200万。如果委托给高校,只需要花50万就可以做了。第三个是时间会缩短。高校的研发速度会很快,但如果是我们自己,同时还要学习,团队还要磨合,速度也会慢一些。”
对于新政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姚云燕表示:“新政是有我们浙江省科技厅、安徽省科技厅、江苏省科技厅和上海市科委4个部门把所有的创新资源直接导入到我们的系统当中。我们企业在这4个地方使用创新券的话,就不再需要一个个说动科研院所去注册了。每个企业有各自不同的需求,我们嘉善县也正在抓紧出台实施细则,支持的范围比我们原来的创新券还要广。这样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多支持,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
复旦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张晖明也对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背后的意义进行了分析,他表示:“创新券能促进创新行为在更大范围内的资源整合,从而提高创新的效率。比如某些专用设备可能只在某个校园里、实验室里,或者在某些大企业有,而我的创新恰恰只是一次性使用这些设备,我就可以借助科技创新券完成科技行动之间的互相配合。管理学上有一个经典的说法——问题总是出在现场。科技人才自己在实验室里,你不到实践中去,你怎么知道你自己拥有的知识和能力如何发挥作用?实际上,这里也起到一个双向的作用,能促成产学研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
来源 | 长三角之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6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