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一话】一封感谢信,道出昆山“益点爱”的背后逻辑

09月13日 13:48

一封82岁老人的感谢信,让昆山绣衣社区在8月27日“暖”出了圈。胡在珍奶奶用两次“小家电复活”的经历,为“益点爱”邻里服务品牌写下了生动诠释:不是一次性“摆摊”,而是常态化“扎根”;不是简单“修东西”,而是精准“解痛点”。一把螺丝刀,把“小修补”做成“大民生”,让“老摆件”重新“活起来”、真正“用起来”。这背后,蕴含着三层值得关注的公益服务逻辑。

 

“人性化”是公益的初心底色。胡奶奶的烦恼,也是无数居民“修无处、扔不舍”的堵点,“益点爱”的动人之处,正在于它读懂了这份“细碎的焦虑”。接过家电时的一句“放心”,修完放下悄悄就走的背影,每一个细节里都藏着对居民需求的尊重。多年来,“马里奥到家”服务团队上门为老人修家电、做保洁,陪伴长者逛昆山,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象化为“帮阿公换灯泡、陪阿婆看园林”的一次次行动。正是这份“想为居民做点事”的拳拳初心,最终换来了“居民十分信任”的暖暖回音。

 

“精细化”是公益的成事关键。“想干事”是起点,“能干事”方能长久。若只凭一腔热情,公益很容易沦为“一阵风”的活动,难成“常态化”的服务。“益点爱”能从一个社区摊位发展为覆盖69个社区的服务网络,正得益于精细化运作:它精准破解居民“找不到、不规范、不满意”等痛点,提供理发、磨刀、维修等“一站式集成便民服务”;创新采用“固定驿站+流动市集”模式,让服务多跑路、居民少跑腿,将零散需求转化为规范服务,使公益从偶然的温暖变为可靠的保障。

 

“市场化”是公益的可持续密码。“益点爱”最具启示性的探索,在于它跳出了“公益等于亏损”的误区,用市场化手段激活了可持续的生命力。项目引入本土家政品牌“马里奥到家”,以市场化方式盘活了社区资源,形成“公益”与“发展”价值共生、动能互融的良性循环。该品牌从不足50人的团队发展为超千人的专业队伍,既服务居民、树立口碑,也为退休师傅和年轻技师创造了就业岗位。居民难题得以解决,师傅凭技术增收,社区治理水平提升,最终三方共赢,为公益事业筑牢了可持续的支撑根基。

 

从胡奶奶的一封感谢信,到覆盖69个社区的服务网络;从一台电扇的修复,到超6000人次的温暖传递。昆山“益点爱”的实践证明:真正的公益,不是一时的感动,而是长久的坚守。这份坚守,需要“人性化”的初心打底,需要“精细化”的方法铺路,更需要“市场化”的机制护航。当这三重要素拧成一股绳时,“小修小补”便能源源不断连起民心,“点点爱心”更能汇聚成浸润城市文明的浩荡暖流。


责任编审 | 陈佩华 金燕博

文 | 王一旭

图 | 张文婷

校对 | 朱盛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6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