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山湖镇淀湖社区:幸福“朋友圈”汇聚“百匠能人”
自从有了“社区合伙人”,邻里关系更融洽、公共服务更多元、社情民意更畅通……在淀山湖镇淀湖社区,一群“身边人”变成了“合伙人”,基层治理有了新动能。

为持续提升居民幸福感,近年来,淀湖社区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社区合伙人”治理模式,通过整合企业商家、共建部门、社会组织、“能人”居民等资源优势,推动多元力量服务居民需求,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目前,淀湖社区的“朋友圈”已扩展至200余人、12家企事业单位、3家社区公益组织。
“有欢乐还有知识,感谢社区组织的暑托班。”近日,淀湖社区“小花朵”暑托班圆满结业,6个部门、3家机构、32名“社区合伙人”,用热情与专业,量身定制了功课辅导、艺术普及、体能锻炼等28节公益课程,让孩子收获了成长、家长收获了安心。

“小花朵”暑托班只是淀湖社区“社区合伙人”治理模式的一个缩影。淀湖社区是淀山湖镇最大的动迁社区,拥有4个住宅区,常住人口近1.4万人。长久以来,社区面临着“小马拉大车”的治理困境。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提升居民服务?淀湖社区积极探索“社区合伙人”治理模式,通过吸纳各类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为发挥“社区合伙人”的“熟人效应”,淀湖社区结合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汇聚理发师、裁缝、调解员、编织达人等“百匠能人”,推出“相帮邻”“中医养生”“故事妈妈”等12个服务项目,1000余人次从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

俗话说,攥指成拳,合力致远。“社区合伙人”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使得社区治理变得更加专业化,也更加贴合居民的实际需求,增强了社区的“造血”能力和发展韧性。
推出“家校社”共育课程包,成立“小花朵”儿童合唱团、“小当家”儿童观察团等特色团队,排演爱国主义歌曲《守望》,服务青少年群体;联合医院,在市民广场开展“善医助老”专项行动,累计服务老年居民超500人次;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融入暖“新”驿站、房屋租赁等功能,累计组织招聘7次,提供岗位900余个。“社区合伙人”的加入,不仅为社区带来一张张充满活力的新面孔,还改善了基层治理模式。

淀湖社区聚焦儿童服务,为儿童量身定制各类活动项目,搭建起“朋辈伙伴成长群”“亲子家庭朋友圈”;利用小区架空层打造“妇女儿童之家”,完成儿童涂鸦、攀爬网等5项适儿化改造;积极组建“成长合伙人”队伍,构建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组织、企业“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淀湖社区还充分发挥4支特色志愿团队、3家专业公益组织作用,开展绘本阅读、早教课堂等活动,成立儿童合唱团,年均开展活动100余场次。同时,成立儿童观察团,探索制定淀湖花园花朵成长积分规则,引导儿童参与社区服务、文化活动。该模式已入选“2025年度苏州市社区儿童友好建设优秀案例”。
此外,淀湖社区还常态化开展“茶香议事日”“四方联席会”等活动,探索建立问题共找、事务共议、难题共解、多元共治、成果共享的“五共”工作法。今年以来,累计解决民生问题170余件,不仅激活了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还增强了活力与创新力。
如今,淀湖社区正进一步发掘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让“社区合伙人”的圈子不断壮大,实现“居民需求—资源匹配—场景落地”的闭环管理。

淀湖社区引进社区食堂、健身运动、安心课堂等10余家小微商家和企业,为居民提供助餐、助教、助康等便民服务。社区还依托党群服务中心,以“公益+低偿+市场”运营模式,通过阵地共享、公益助力等方式,撬动多方资源,实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有人气”,构建更有温度的生活空间,累计开展便民服务244次、开设公益课程82场。
在淀湖社区,只要是愿意参与社区共治共管共建、愿意为社区发展作贡献的个人或群体,都可以成为“社区合伙人”。橙方圆文化工作室负责人说:“社区搭建平台,让我们以‘合伙人’身份为居民提供书画等公益课程服务,无形中也提高了我们在居民心中的美誉度。”
居民收获了服务,商家赢得了美誉,社区凝聚了人心,淀湖社区的“合伙人”治理制度实现了“多向奔赴”。淀湖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郭婷婷表示,将持续挖掘更多优质的“社区合伙人”,不断完善筛选和培育机制,找准社区治理与服务群众的共振点,抓好“社区合伙人”与为民服务的契合点,持续激发治理新动能,共创幸福美好新生活。
责任编审 | 李传玉 冯涛
融媒体记者 | 张田
图片 | 尚美淀山湖
责任编辑 | 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63855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