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烽火记忆映初心,家国情怀传薪火
陈道弘出生于1930年6月。父亲陈德炘,种田出身,中共党员,1940年10月10日八路军与新四军会师白驹狮子口桥,参加革命担任抗日乡长。一心爱国的父亲先后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送进革命队伍,又先后动员四名外甥参加新四军(后来两名成为烈士)。
1944年,14岁的陈道弘从兴化织机舍的小学课堂走出,成为兴化县儿童抗日宣传队的一员,自此踏上了属于他的抗日征程。在这段烽火岁月里,他以稚嫩的肩膀扛起责任,用行动诠释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初心,也为伟大的抗战精神写下生动注脚。
从校园到战场
党交通站的生死护送
1944年初,刚满14岁的陈道弘还是织机舍初级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校长杨风泰看中他的积极与勇敢,推荐他参加兴化县委宣传部举办的“儿童团骨干训练班”,由宣传部长郑光耀直接领导。在这里,陈道弘第一次系统接触抗日思想,“打倒日本侵略者”的口号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同年年中,表现突出的陈道弘被选入县儿童抗日宣传队,跟随县政府在农村开展游击演出。没有华丽的舞台,田埂就是演出场地;没有先进的道具,搪瓷碗、小毛巾都能成为表演工具。他们走村串户,用歌声、快板、摇花船和简单的短剧,向乡亲们宣传抗日道理,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反抗侵略。“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新四军战歌的旋律,伴着他走过一个又一个村庄,也让更多人燃起了抗日的斗志。
半年后,组织上看陈道弘聪慧肯学,决定送他去专区“抗大式”学校学习。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远行,也是一次命运的转折。
1944年11月,陈道弘带了一条棉被,打起背包,拿上小毛巾、搪瓷碗筷等简单日用品,向家人告别。同行的还有陈丽芬、丁芸等六位伙伴,他们中最大的也不过十七八岁,却都怀着为国效力的理想,准备独自飞翔。
离开家乡后,陈道弘与伙伴们见到了党交通站负责人刘侉子。在他的带领下,前往下一个交通站。他们的行程,像送信一样,需一站接一站,秘密绕过日伪军的无数据点、碉堡和渡口封锁线。他们昼伏夜出,多次遭遇敌军巡逻艇、伪军抢粮队,但都在交通员的机智掩护下化险为夷。
兴化是水网地区,道路泥泞、桥梁简陋,他们常常跌倒在河边、桥上。十多天后,他们终于穿越兴化腹地,抵达苏中第一分区驻地——江都樊川镇。原本一百多里的路程,因绕路和躲避敌人,竟走了二百里。
“抗大”校园里的成长
在烽火中坚定信仰
抵达江都樊川镇后,陈道弘和伙伴们手持兴化县抗日民主县政府的介绍信,径直前往军分区司令员、专员兼校长韦永义的住处报到。那是一间普通的百姓房,屋内蜘蛛网式的电话线直通司令员住地,桌面和墙壁上布满了地图——这是陈道弘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抗日指挥中枢,心中既紧张又激动。
韦永义专员看到他们年纪尚小,却一脸坚定,不禁对身旁玩耍的儿子韦小平说:“小平,你也跟他们一起去学校读书吧!”就这样,韦小平与陈道弘被分到了一个小组,两人分别担任学习组长和生活组长,在战火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专署教育处长兼副校长沈维岳更是与他们同吃同住,就连晨练都拉着孩子们一起跑步,像长辈一样关心他们的成长。
1945年春节后,学校从高邮县南北甘垛转移到宝应县郑家垛,需通过日伪据点垛镇的封锁线。行军途中,突然传来“苏军攻克柏林”的好消息,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在柏林地下室自杀,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队伍里顿时响起此起彼伏的“乌啦”声(俄语“万岁”),连日行军的疲劳瞬间消散,大家迈着更坚定的步伐,向着目的地前进。
在“抗大式”学校里,陈道弘不仅学习文化知识,也接受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课堂上,老师讲抗日形势,教大家如何开展游击战争;操场上,他们练习队列、投弹,为奔赴前线做准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成为刻在他心中的信念。他深知,只有学好本领,才能更好地打击日本侵略者,守护家乡和祖国。
惊心动魄的两天三夜
运粮穿越封锁线
1948年秋,淮海战役前夕,陈道弘已调任华中运粮总队二大队四中队指导员。他接到一项紧急任务:穿越敌军封锁线,抢运如皋县的粮食,支援前线。
陈道弘与中队长分工协作,他带领40余艘小船从东线穿越,对方带十余艘大船走西线。为避敌耳目,他们灭灯熄火、光脚行船,连淡色衣服都换成青灰。夜深人静,船队悄悄驶近运河。陈道弘站在船头,紧盯对岸动静。第一条船故意发出水声试探,见无反应,才示意后续船只跟进。整整一夜,船队悄无声息地穿过敌人眼皮底下。直到凌晨清点,才发现少了一艘船。陈道弘主动留下寻找,最终得知是因船老大生病无力撑船而掉队。
任务历时两天三夜,惊心动魄,却无一损失。这批粮食后来成为淮海战役中解放军的重要补给。陈道弘说:“我们虽不在正面战场,但每一粒粮,都是射向敌人的子弹。”
因在后勤保障方面贡献突出,1949年初,刚满20岁的陈道弘任华中运粮总队二大队四中队中队长。1月中旬,陈道弘和指导员接上级命令,火速赶赴淮阴,负责监督印刷并护送渡江大军及地方政府的粮票、草票。在仅有八台老式脚踏圆盘印刷机的艰苦条件下,历时两个半月的时间,秘密赶制、运输,终于在4月20日渡江战役打响前完成任务。
4月21日,陈道弘又马不停蹄地参与到渡江战役中去。江边的大炮声隆隆不断,天上有敌机骚扰。陈道弘不由得和战友兼同学章仁权小声说道:“如果这次渡江,我们两人中有一个人牺牲的话,只要代写一封家书就行了。”章问:“如果两个人同时牺牲呢?”陈道弘表示:“那只好算了。”抱着视死如归的决心,陈道弘像点滴之水融入人民解放军的人潮之中,攻克长江天险,解放全中国。
14岁那年,他带着理想奔赴战场;一生之中,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陈道弘用行动践行着“为国奉献”的誓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先后在江阴、昆山工作多年,最终在昆山光荣退休。但那段峥嵘岁月,始终是他心中最珍贵的记忆。如今,已“鲐背有五”的陈道弘仍常对年轻人说:“国家!国家!先国后家,国好家才好,国破即家亡。”这是他从抗日烽火中总结出的真理,也是他对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
陈道弘的故事,是无数普通抗日战士的缩影——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平凡的坚守,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让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闪耀。
责任编审 | 孙亚美 陆乐
融媒体记者 | 吴磊
融媒体编辑 | 朱敬哲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62803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