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一话】传承600年,从水磨童声到鲜活回响

日前,昆山市巴城镇石牌中心小学“小梅花”昆曲艺术团登上全国“新时代好少年”的颁奖舞台,聚光灯下,孩子们稚气的面庞与古老的唱腔交相辉映,这一幕像新墨落在旧纸上,晕染出文化传承的动人画卷。
在昆山,昆曲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浸润着水乡气息的寻常韵律。自2018年起,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已成功举办6届。其间,全国348个剧种被请到“百戏之师”的发源地,轮番登台。昆山的孩子们就在自家门口“听着戏曲长大”,童声与清笛同频,童年与非遗共振,所谓“文化基因”,正是在这样的耳濡目染里悄悄复制、转录、表达。9月8日,2025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也将盛大开幕。
何谓真正的传承?就是把古老艺术重新编译成当代生活的源代码。上课铃是一段水磨腔,社团课踏着“一板三眼”的节奏。当昆曲成为孩子们课间哼唱的小曲,成为写作文时的意象和游戏里的“彩蛋”,传统就不再是“被保护”的对象,而是主动生长的精神植被。
更值得细品的是,昆山此次以“集体”身份获奖,也折射出一套新的传承逻辑:从“名角中心制”迈向“生态共同体”。地方院团派出专业老师,学校搭建系统课程,家长自发做志愿者,艺术中心提供展演舞台,由此,昆曲不再是某位名家的一人秀,而是一座城市的大合唱。当传承的主体从“一个人”变作“一群人”,600年的水磨腔才真正拥有了面向下一个600年的韧性。
童声清澈,穿越岁月的层叠。这缕悠扬的水磨腔,经由孩子们纯真的嗓音传唱流转,已然在当代文化传承中,成为这门传统艺术最温柔、也最铿锵的鲜活回响。
责任编审 | 陈佩华 金燕博
文 | 王一旭
图 | 张文婷
校对 | 陆静芳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62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