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苏超”去读城|94年前,连云港何以替代扬州成两淮“盐政中心”

交汇点新闻 08月26日 09:07

“苏超”第十轮连云港对阵扬州的比赛本周即将打响。连云港与扬州两城因“盐”结缘,在长达近千年的“盐缘”中,连云港一直是两淮盐的重要产地,扬州一直是两淮盐的运销中心,扬州更是作为两淮盐务国家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时间长达655年。鲜为人知的是,1931年,国民政府将两淮盐运使公署从扬州北迁至了连云港板浦镇,标志着连云港替代扬州成了两淮“盐政中心”。当年为何会出现这戏剧性的一幕?

扬州盐政功能式微

作为国家专门设立的两淮盐区最高盐务管理机构,元朝始设两淮盐运使司,负责食盐的产、运、销。明代沿用元制,设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负责两淮盐务。明初洪武元年(1368年),设两淮都转盐运使司驻地于泰州(时属扬州府),洪武三年(1370年)迁至扬州,其职能涵盖盐政决策、盐场管理、盐税征收等核心职能。

清代沿袭明制,两淮盐运使司衙署一直位于今天扬州广陵古城内的国庆北路南首西侧,直到民国时期搬迁。清代,两淮都转盐运使司下辖通州、泰州、淮安3个分司及各盐场课司、盐仓等机构。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淮安分司署移驻海州(今连云港市)板浦,随后淮安分司更名“海州分司”。

扬州的两淮盐运使司衙署门厅。 张晨 摄

从明代至清末,两淮盐运使司一直统筹淮南、淮北两大盐区的产、运、销、税全链条管理,是全国最重要的盐务行政中心之一。而两淮盐业在道咸年间经历了“票盐制”改革,以及一系列近代战争。尤其在太平天国运动后,两淮盐业的整体格局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

因为盐务改革和战争的破坏,1850年以后,过去在“纲盐制”下,与盐务管理机构勾结靠垄断经营的扬州大盐商几近没落。随着两江总督曾国藩在两淮地区重新推出盐引招商的方案,新一批盐商重新在扬州崛起。这批新扬州盐商之前大多有产业基础和财富积累,成为盐商后,致富之道也不仅靠盐业,投资领域多元,所以他们对两淮盐运使司这样的管理机构依赖程度已远不如过去。

1870年,时任两淮都转盐运使的方浚颐向朝廷建议,将两淮盐务的转运中心移到仪征十二圩,曾国藩予以认可。1873年,十二圩淮盐总栈建成,成为新的淮盐转运枢纽。至此,淮北盐运改走海运,从上海入江至十二圩再分销往湘赣皖鄂四省。扬州在两淮盐运分销枢纽方面的功能,逐渐被十二圩所取代。

淮北盐区强势崛起

时间到清末民初时,淮盐的产量、事务、交通等产业格局进一步有了新变化。长期以来,两淮盐区都以淮南的盐场数量和产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从清咸同年间开始,今天南通、盐城一带的淮南盐场因长江入海口泥沙淤积、滩涂盐碱化,盐产量大幅下降,且制盐成本日益高企、质量越来越差。

对比之下,以连云港板浦为核心的淮北盐场的后发优势开始凸显。依托广袤滩涂和便利海运,淮北盐产量持续提升,采用滩晒法新工艺后,淮北盐制盐成本大幅下降、产量迅速提升,质量受到市场青睐,在盐场数量和产量两方面都逐渐超越淮南,成为两淮盐的主要供应地。

民国元年 (1912年),改设清两淮盐运使司为两淮盐运使公署。此时,淮北盐产量已大幅超越淮南,到1924年左右,淮北盐产量占两淮盐总产量的70%以上,全国盐产量的五分之一。一升一降之下,两淮盐务管理的重心自然而然开始向淮北倾斜。淮盐主产区的盐场监管、产量统计、税收征管、运销调度等核心事务渐渐集中于淮北,而两淮盐运使公署远在扬州,处理盐务非常不便。

连云港板浦古镇。来源:连云港文旅

1931年2月,为便于盐务管理,两淮盐运使公署正式从扬州搬迁到了连云港板浦。板浦从而正式成为淮北盐务管理中心,下设81处盐场,产盐行销苏、豫、皖41个州县,成为盐场监管、产量调度、税收征管的“源头中枢”。

1931年3月,国民政府立法院又通过了新盐法,“取消专商引岸,改为就场征税,任人民自由买卖”。淮盐可从盐场直接运往销售地,这使得板浦又成为北方盐运的“出海与内运枢纽”,依托盐河、海州港,连云港形成了“海运至山东、河北,河运至淮安、扬州”的淮北盐运输网络,成为辐射北方的淮盐运销枢纽。一时间,连云港板浦一带资本聚集、客商云集,瞬成繁荣之地。

资料显示,当时板浦盐场的盐多通过大浦港进行外销,1926年起,自新、生益、福泰等制盐企业于大浦建成9座码头。同年淮盐外销达到219600吨,超过此前五年(1921年—1925年)销售总量15万吨的68.18%。1933年,猴嘴盐坨建成,占地600余亩,能储存盐150万担,1935年,该地铺设了全长2423米的双股铁路运盐专用线,与陇海铁路相连,进一步提升了板浦的盐运能力。民国三年(1914 年)淮北上交银税437.3万元,到民国23年(1934年)激增至 2191.9万元。

两淮盐运使公署迁至板浦后,当时的两淮盐运使缪秋杰对板浦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兴建板浦秋园、填平南北河成新民路等,改善了城镇的整体面貌。盐务的繁荣也让各种围绕盐业服务的行业纷纷兴起,连云港至今流传的“穿海州、吃板浦”,说的就是板浦当时盐商聚集,各种精致菜肴、名厨汇聚于此。

淮北盐业历经战争及恢复

淮北盐区迅速崛起的六十年中,扬州则是另一番景象。1930年后,设在仪征十二圩的两淮盐务总栈被撤销,因为根据新盐法,淮盐可从盐场直接运往销售地,不需要再经十二圩或者扬州这样的中转集散点,集中查验、课税后再行分销。

两淮盐运使公署搬迁到板浦后,扬州改设成为淮南盐运副使署,功能是协同板浦的公署管理淮南盐区的盐务事宜。作为盐务管理机构的上下级,扬州和连云港戏剧性地形成了角色互换。

扬州几百年来盐商聚集的盛况也一去不复返。清末民初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这段时间,太平天国运动后崛起的这批新扬州盐商家族考虑到盐业经营困窘和战争威胁,纷纷携资迁离扬州,前往上海等地从事地产、金融、纺织等新兴行业寻找新商机。扬州城数百年因盐而盛的辉煌,就此落幕。

现今的连云港盐场。来源:连云港文旅

因为全面抗战的爆发,连云港作为两淮盐政新中心的时间并未持续很久。1934年,位于连云港板浦的两淮盐运使公署改称为两淮盐务管理局。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连云港登陆后,两淮盐务管理局从板浦内迁至汉口。而板浦遭受日军的严重破坏,欣欣向荣的“淮北盐都”,在战火摧残下成了一片废墟。

1945年日本投降后,淮北盐场解放。中共苏皖边区政府成立后,在财政厅之下设立两淮盐务管理总局,负责管理原盐生产、运销、税收事宜,起初工作重点放在对盐民发放救济粮,以工代赈,拨款修理圩堤,整治盐滩,购置工具等。由于措施得当,从1946年底至1949年上半年,淮北盐场总计产盐500万担,为华中地区人民政府提供了财政收入。

新中国成立后,淮北盐区于青口、台北、台南等8大盐场推广新制盐技术,实现了海盐生产工艺的历史性突破。至今,淮北盐区仍是淮盐的重要产区,而“淮盐”也作为江苏特产,行销全国。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61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