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二十四节气·处暑】残暑渐收风递爽,新秋初绽露凝清

08月23日 18:11

8月23日,我们迎来处暑。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是夏天的尾声,也是秋天的序曲。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时节也是农作物成熟和收获的关键时期。有专家表示,处暑可以用“一出一入”来理解——“出”是出伏,“入”是入秋。它提醒人们顺应规律,及时调整生活习惯和农事活动;同时,秋季的肃杀之气象征着收敛,人们应减少消耗,注重养生。

  


节气的由来

  

处暑一词,最早出现在《国语》中,西汉《淮南子・天文训》明确将处暑列入二十四节气。处暑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黄经达150°,公历8月22日—24日交节。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其中,“鹰乃祭鸟”说的是,在处暑时节,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捕获后先陈列如祭祀一般,然后食用;“天地始肃”说的是,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里的“禾”指的是黍、稻、粱等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表示这些农作物开始成熟。农谚有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

  


气候特点


处暑节气是夏季向秋季过渡的重要节点,气候特点呈现出由热转凉的明显变化,同时伴随一些独特的天气现象。首先,气温明显下降,昼夜温差增大。处暑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减少,导致气温逐渐走低。尤其是我国北方地区,降温趋势更为显著,往往会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现象。其次,暑气渐消,但“秋老虎”可能反扑。第三,降水减少,空气湿度降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总量较夏季明显减少,北方地区雨季基本结束,南方地区的台风活动也逐渐减少。此外,风力变化,出现“秋高气爽”迹象。北方地区此时多晴朗天气,云量减少,能见度提高,呈现出“秋高气爽”的景象,天空湛蓝、空气清新,是一年中较为舒适的时段之一。

  

农事活动

  

北方地区:秋收为主,兼顾秋播准备。玉米、高粱、大豆等进入成熟期,需及时收割晾晒;棉花进入吐絮期,需及时采摘,同时做好整枝打叶;花生陆续成熟,可根据饱满度分批挖掘;小麦、油菜等秋冬作物开始准备播种;部分地区开始种植耐寒蔬菜。

  

南方地区:抗旱防台,保障作物灌浆。单季晚稻进入灌浆乳熟期,需保证水分供应;双季晚稻处于分蘖或孕穗期,需合理追肥;柑橘进入膨大期,需增施磷钾肥;葡萄、梨等水果进入采摘期,需适时采收以保证品质;秋季种植的黄瓜、番茄等需加强苗期管理,应对干燥天气。茶叶进入秋茶采摘期,需合理采摘;油茶、油桐等开始结果,需防治病虫害。

  


古人眼中的处暑

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

唐・元稹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处暑后风雨

宋末元初・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

宋・王之道

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

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

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

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


七夕处暑

清・胤禛

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

稿成今夕会,泪洒隅年愁。

梧叶风吹落,璇霄火正流。

将陈瓜叶宴,指影拜牵牛。



传统习俗

◎ 祭祖迎秋

古人认为此时作物的丰收离不开祖先的庇佑,因此会举行祭祖仪式。人们将新收获的粮食、蔬果作为祭品,感谢祖先的保佑,同时祈求秋季顺遂、颗粒归仓。

  

◎ 吃鸭子

“处暑吃鸭,无病一夏”,民间认为处暑吃鸭可缓解秋燥、补充营养。鸭子性凉,适合秋季食用,这一习俗既符合中医“秋冬养阴”的理念,也成为处暑时节的饮食符号。

  

◎ 放河灯

最初与祭祀亡魂有关,后来逐渐演变为祈福仪式。人们用木片或纸扎成灯盏,内置蜡烛,在夜晚放入河流中,任其漂流,象征着照亮逝者前路,也寄托着生者对平安、丰收的祈愿。

  

◎ 出游迎秋

民间有“处暑秋游”的习俗。人们会走出家门,登高望远、赏秋景、摘秋果,感受秋天的清爽。北方地区此时山林渐染秋色,南方地区仍有绿意,但温度适宜,都是出游的好时机。

  

◎ 晒秋

部分山区会在处暑前后开展“晒秋”活动。人们将收获的玉米、辣椒、豆类、谷物等晾晒在屋顶、窗台或晒谷场上,五颜六色的作物铺满晾晒架,形成一幅独特的秋日丰收图景。“晒秋”不仅是为了储存粮食,也成为当地的一道民俗风景线,体现了对丰收的喜悦。

  

起居养生

  

起居:早睡早起,防凉护阳。处暑后自然界阳气渐收,应顺应“秋主收”的规律,做到“早睡早起”;需避免贪凉露宿或长时间开空调,尤其要护好腹部、脚部,以防风寒入侵引发感冒、腹泻。

  

饮食:滋阴润燥,少辛增酸。秋季气候干燥,饮食宜以滋阴润肺、生津润燥为主,可多吃梨、银耳、百合、蜂蜜、麦冬、鸭肉、海参、山药、莲藕等。

  

运动:温和适度,收敛肺气,宜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温和的运动,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出汗过多耗伤津液;运动后不宜大量饮水,可少量多次喝温水或淡盐水。

  

其他细节:护好关键部位及皮肤。秋燥易引发咽喉干痛、咳嗽,可常含服润喉片,或用盐水漱口;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避免使用碱性强的沐浴产品,洗完后涂抹保湿乳液,防止皮肤干燥脱屑。


责任编审 | 孙亚美 陆乐

融媒体记者 | 管玉婷

融媒体编辑 | 朱敬哲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61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