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秦慎之:一生向党的坚强战士

08月21日 15:07

秦慎之(1918年—1944年),出生于浙江省一户贫苦家庭。1938年参加革命,担任过中共新塘区委书记,在昆山的陆家、张浦开展革命工作。虽然他一度因故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不能恢复党员身份,但他始终对党忠诚,努力找寻党组织,坚持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直至壮烈牺牲。

  

因家境贫寒,母亲过早离世,秦慎之小学毕业就来到上海打工,在一家五金店当学徒。这一期间,他白天辛苦工作,晚上阅读进步书籍,逐渐认识到只有跟着党走,才能实现抗战救国的理想。1938年,秦慎之加入党在上海店员间的外围组织——益友社,因表现突出,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4月,秦慎之被调往昆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开展民运工作,开始他在昆山的革命生涯。他主要活动在陆家地区,在他的努力下,陆家党员数量增加很快,地方武装相继建立,群众性的抗日活动蓬勃开展。1941年7月,日伪开始大规模“清乡”,形势异常严峻。9月,秦慎之临危受命,担任中共新塘区委书记,以小学老师的身份为掩护,在张浦镇施条村开展工作。秦慎之白天教书,晚上从事地下工作,发动群众,了解敌情,书写材料,常常通宵达旦。他对同志们说:“这里白天是魔鬼的世界,不能干什么,深夜才是我们工作的好时机啊,我们现在吃些苦,正是为了将来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1942年3月,秦慎之到上海汇报工作,住在一个朋友开的钱庄里。因汉奸告密,秦慎之不幸被英租界巡捕房逮捕,面对严刑拷打,他坚不吐实,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一个星期后被释放。出狱后,秦慎之立刻把自己被捕、释放的过程和原因写清楚,准备向党组织汇报。然而对秦慎之来讲,更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他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秦慎之想尽办法,费尽周折也没有找到党组织,不得已回到老家宁波。后来,在一位走上革命道路的亲属介绍下,秦慎之与党取得联系,开始继续为党工作。他带领一支10多人的小型武装,活跃在四明山一带,建立情报网和堡垒户,较好地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

  

1944年4月14日,国民党顽固派一个突击营600多人突然包围了秦慎之宿营地,当时与秦慎之在一起的新四军只有50多人。秦慎之临危不惧,浴血奋战,毙敌50多人,除10多人突围外,秦慎之等32位同志壮烈牺牲!


来源 | 昆山档案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261394